目前分類:理論思維:碎形、混沌市場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日股權分析工具 http://www.zarqrwi.com

 

 

「股權分析」是什麼?「股權分析」是分析上市櫃公司的股本結構,每個月初集保中心會公布上市櫃公司的股本結構變化,依據張數、股數與持股人數給一個報表(如下圖),投資方可以從這張表一窺資金的流向,可以從股本的角度瞭解資金的動態。

 

 

 

 

 

每個月關心一下持股的股權變化是滿基本功課,當月出的報表,是前一個月的資料彙整,但是這種以月為單位的表格,比較適合波段操作的投資人(例如持股期限超過半年),但是對一般投資人來說,由於市場資金的流向太過快速,資料的取得,除了關心月為單位的變化,也需要關心以日或任意區間為單位的資金流向。

 

聰明錢的流向?大戶的資金變化?散戶集散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們在操作時不斷問自己的問題。如果您就是上市上櫃公司的小三、小四、小五或小六....,擁有破解資訊落差的能力,那另當別論。對所有的投資人(投機客),我們將金融市場當成一個賽局,透過分析股權的方式,間接但科學的分析金字塔頂端這群人在想什麼?!

 

 

我們自己作了很多年的股權分析,認同這套方式對投資是有幫助的,但如前所述,當資金的流動越快時,以月為參考基準就顯得時間落差。因為這樣的需要,我們才開發出這套工具。我們不僅可以日為單位,還可以選擇任意區間作分析,例如以下這檔股票,在半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就有顯著的股權變化。

 

從買方的顏色座落可以看出是屬於相對大戶(紅色)佔主要優勢,很顯然的是資金流向大戶方;賣方則是相對屬於相對小戶。(如果對大戶小戶的判斷有疑問可以參考先前的系列貼文

 

這樣是不是很清楚?我們可以從成交量的角度瞭解資金流動的狀態。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任意查詢關心的個股的區間動態,作任意區間的股權分析。以前作這樣的分析,彙整日交易均量兩千張的股票,三天的量能就大約大約要花上一整個禮拜key in xls,非常痛苦。為了節省時間,進行大量的分析,我們才慢慢摸索出這種方法。一眼就可以看穿原本複雜的資訊。

 

時間就是金錢,能省下時間就能夠有更多的精神思考、分析。現在區間版已經釋放給付費使用者使用了。白花花的摳摳人人愛,但花功夫處理資料、分析資訊、建立自己的操作模式是必要的基礎投資。目前提供的日版也是有相當助益的工具。

 

有好心的朋友直接問說,看這有什麼用?看資料就能能預測嗎?相信我,大部分的人連今天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曉得,更遑論預測。不要期待一步登天的方法或直接有內褲線可以使用。操作需要的分析資訊與邏輯都是慢慢累積建立的。

 

如果您是尋找自己操作聖杯的投資人、不人云亦云的投機客、獨立自主的操作者,註冊好處有如何取得區間版使用權限的資訊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解量能型態的工具 http://www.zarqarwi.com


 

以上這張圖,是我用一點點時間在google找來的組織學切片圖,是不同部位、組織、與染色法拍照後的幻燈片,醫學生對這樣的圖像應該不陌生,透過病理切片檢查,可以協助臨床醫師判斷癌症是第幾期?是否有轉移?組織是否有外傷、感染、梗塞等等的狀況。

 

以前在上組織切片的課堂,就對細胞組織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的瑰麗色彩感到非常驚豔。每一片slide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卻又不會因為每一片都不同就無法分辨相同的組織,只要細心一點不難發覺同中有異,在看圖鑑時感覺很有藝術的氛圍,卻又是非常科學的學問。覺得所有的課程就這門課既美麗又實用。這種臨床課程通常在課後,教授要我們對照圖鑑,先用鉛筆繪製,然後再上色,就像小學生在學習畫畫一樣,在畫圖的同時,會把各種生理與病理的狀況與圖表作聯繫,最後會再配合實驗課程,自己動手染色,一整個學期下來,就會對細胞組織應該具備的形狀以及染色後該有的顏色有一定的知識。

 

同樣,當我們在看每一檔個股的籌碼型態時,也是可以比對類似的學習模式,把每一檔標的當成是活生生的個體,觀察標的的籌碼內容,摸索標的物的慣性量能,例如,如果有一檔個股,平常都是以藍色系呈現,但突然間,慢慢的轉成綠色,價位也慢慢往上揚升,若買方從綠色再到黃色與橘色的買盤,就是典型的上升型態個股。

 

典型的上漲型態還可以注意觀察,買賣強弱的交錯比例,例如5次買方強勢的圖譜 vs 3次賣方圖譜,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在比例上)買方總是比賣方呈現相對優勢的籌碼。這種標的就值得列入多方考慮的選單。反之,空方選擇的標的剛好相反。

 

 

前幾篇貼文提過的【周轉率與換手率的數據】,也能夠配合著一起觀察。只要花時間觀察,你也可以建立你自己的股票的生理學(籌碼型態圖譜),這種完全從量能的角度建立的觀點,相信不論你原本是憑技術、基本面或消息面操作都會有一定的幫助。

 

Zarqarwi team 認為商品的價格走勢是演化的(Evolution)而不是注定的(Destination),並沒有一種必勝不敗的利基可以維繫一家公司永續發展,進而推升股價如同永動機一樣只上不下,個股、類股與大盤都是這麼的動態。因此,當我們在判斷價格走勢時就不能抱持著定見,而需要每日不斷從籌碼型態反覆驗證市場要跟我們說甚麼話。幫助您驗證的工具就在這  http://www.zarqarwi.com ,若有什麼心得、意見或建議都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描述(description)與分析(analysis)是兩件事情。

描述是翔實的紀錄事件或現象的樣貌,分析是提出解釋與說明,是站在某種觀點之上,依據這種觀點或信念,再對現象提出解釋。例如「太陽從東邊出來西邊落下」,單單這一段描述,在科學史上有提出兩種不同的宇宙論來解釋,就是我們讀過的《托勒密體系的地動說》與《哥白尼日中說》,針對同樣的一個天文現象的描述,卻提出完全不同的解釋。後來「日中說」完全取代了「地動說」的理由是這套觀點更具備解釋力,更能夠解釋其他天文現象。這是解釋天文現象的典範轉移。面對同樣的現象X時,從A觀點轉移到B觀點。

在泰北清萊有個Karen族村落,他們認定美女的標準就是脖子要夠長,越長越美,所以在小女孩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項圈去拉長脖子。

二十公分的脖子對他們來說好美,對非他們族類的我們來說 好恐怖。二十公分(公制)是描述,好美或好恐怖是一種主觀的判斷。一樣是二十公分,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觀感??這就是我們在描述現象的同時其實是同時的加入了我們潛在的信念作了判斷,只是下判斷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判斷是主觀的、是有觀點的。

同樣的,頭肩形、三重頂、三重底、菱形、契形、收斂、突破等等描述,對甲來說看多,對乙來說看空,對丙來說也許還有其他想法!!問題不單純在於心態,而是在描述這些現象的同時,我們都有自己原本的經驗基礎在背後作引導,有些人是有基本面的底子,有些人有消息面的影響,其他人又有其他千百種狀態,這種沒有被言說卻又實際上指導解釋方向的東西稱為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這個可以在知識論的範疇中進一步討論,它與信念有關,也跟觀察者本身的經驗世界有直接的牽連。希望解釋到這邊對各位有點幫助。分析是分析,描述是描述。是兩種不同但有相關的活動。

如果說「技術分析其實什麼都沒分析」恐怕會得罪很多人,但我們也不認同技術分析無用論的說法,在金融市場上他是最能翔實描述商品價格現象的「語言」。但只是靠描述就期待能夠預測價格走勢或者找出相對安全的買賣點,我想事實不是這麼單純。那些自稱靠技術分析就能夠有多少勝率與獲利的人,個人以為,他們實際上懂得的知識當然不只是他自己所說的技術分析,在實際操作的層次上還有很多內化的知識是他自己都不一定能明確講清楚卻又與技術分析的描述息息相關。最常被簡化的一種說詞就是心性與紀律,講技術分析的人還頗常見到最後好像在講宗教哲學一樣XD。

以上是小弟的一點分享,請多指教。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指標的設計需要深刻明白,每一項指標的原始公式與動態調整的模式是基於什麼的思維與邏輯下發展。每一個觀測的出發點就是觀測的盲點,觀測的主體其實不是全然地主體,也是參與的客體。我們之所以能夠從角度A看到B是基於許多的前設,前設是A之所以為A的原因,也是在觀察中被忽略的現實條件,當現實轉變,觀察者的觀點可能仍舊不變,於是雖然仍舊看到B,雖然感覺有異狀,但卻可能無法及時調整。每一項指標都有這種本體上的限制,這就凸顯出交叉對照的重要性。價格波動與籌碼內涵這兩大類指標要交互參照成為三維的脈絡。

大盤從3955一路漲到目前接近七千點的位置。雖然漲幅將近三千點,期間也有一季之久,決定空手或佈空的人仍舊有十分堅實的理由。但若看空的走勢遲遲沒有發展,要反思是哪一個推演的邏輯出問題!很都人會朗朗上口市場不會錯,要以市場為師,那又為什麼把時間與金錢壓在與市場發展相反的方向?我原本也是看空的,但一路走來覺得籌碼的型態實在詭異。事後檢討,自己的反應力還可以更快速,判斷市場的數據與推敲需要自己研發不假他人之手。

去年做空的人一路嘲笑大師的愚蠢,今年上半年被嘎爛的人還有什麼資格訕笑別人蠢蛋?!邏輯異常?死多頭?市場是現實的,輸就是輸,贏就是贏,被嘎爛的人除了深切檢討沒有其他地步可以退守。

面對別人:
那些邏輯經不起考驗但卻在資金行情中賺錢的人我們祝福他,邏輯經得起考驗卻仍舊賠錢的人我們憐憫他。

面對自己:
要想清楚的是,自己的判斷依據與架構是否經得起檢驗。別人如何是別人的事情!市場大師可能是胡說八道的王陸仔仙,也可能是道貌岸然的學者。操盤手在道德上、知識上鄙視大師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來市場掙錢,不是來當聖人、學者或名嘴。檢討自己才是進步的方向。

指標是死的,解釋指標的思維架構才是活的,指標的限制其實也就是思考架構的限制,思考架構的限制就是知識的與想像力的限制。深化市場知識力就像作肌肉訓練一樣,需要持之以恆地鍛鍊,把握每一次的情境,去觸碰思維肌肉的限制。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同的類股之間能否做比較」?這問題或許就像老虎與狐狸之間究竟有什麼關聯一樣!我們可以歸類某些共同特質:

四隻腳
利牙
尾巴
肉食性
皮毛
靈敏
運動

但每一項特質都只是從整體粹取部分來觀察,只是單一角度的陳述。看起來類似,但從外表來看卻是天差地遠。從動物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動物肌肉的成分並沒有太大差異,器官的分佈位置也是,不同物種間的重要差別是社會行為,於是讓我們有興趣的生理差異,是賀爾蒙、皮毛的變化、脂肪分佈等這一類與生存環境互動的調節器官。

整體不等於是部分的加總,但分析部分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整體。老虎與狐狸就好像是權值股之於中小型股,老虎不是狐狸,但老虎與狐狸有類似的地方。他們類似的地方在於我們將數據拆解成比較細微的片段,例如:「成交量變化」、「大戶買賣變化」、「融資券變化」、「法人持股狀態
變化」等數據,「變化量」是分析關鍵,要看出變化量就是要做連續性的觀察,記錄每日的差異,就好比紀錄體重、心跳與血壓,這是分析的第一步,知道了最基礎的紀錄,還要進一步看量能的內涵是什麼樣的「變化」,於是我們會再看成交量的內容是法人、大戶、或散戶,或者進一步配合信用交易數據、周轉率來分析。

「不同的類股之間能否做比較?」不同的類股不具備相同的比較基礎,理論上不能做比較。只看不同族群的EPS是沒什麼意義的。但我們對每一天的成交量與成交量能細緻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掌握類股間的差異。魔鬼就在細節裡的意思不只是因為細節可以透露出更真實的狀態,而是真實的狀態,唯有透過對細節的分析才能掌握。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朋友問我「景氣是否回春」,大家都很關心這個問題,不論是股市投資或者房仲業者。牽涉到金融商品的工作者想必對這個問題都充滿著好奇。「資本市場」與「現實的世界」究竟有多遠?或多近?

我覺得這個問題或許、根本就不能這樣問。就把她當成兩個不同的世界吧,我是這麼想的。有人曾經比喻過,狗與主人的關係,狗代表價格走勢,主人代表基本面,基本面無論如何總是牽引著狗的方向,雖然狗可以跑前或跑後,但終究在主人(基本面)身邊打轉,通常的理解是將基本面(姑且暫稱真實世界)與股市榮枯作一種直接的關連。但我以為,狗是狗、人是人。雖然在同一個空間但仍舊是不同品種的生物。

要瞭解人與瞭解狗各自有不同的邏輯,雖然有共通點,但就像醫學院與獸醫系之間仍舊是有差別的。此外,養過狗的人都知道,很多時候是狗在遛人而不是人在遛狗。是狗帶人散步,不是人帶著狗去拉屎。人與狗之間的互動常有互為主體的時刻。因此我不同意也很難理解通常我們所謂的狗與主人的比喻是在講什麼。實況是很複雜的!

假若切割人與狗之間的關連無損於對狗的理解,那就切割吧!對投機客來說,他首要關心的是資金的脈動,以及蘊藏在期間可能的獲利空間是什麼?其餘都是多餘的。與當下資金脈動無干的ABCDEFG......數據,都是雜訊。我也曾經被搞得煩躁不安,痛失獲利契機,資訊是否有用,要看我們扮演的角色與操作的商品

名嘴與大師需要的資訊跟我們想在市場撈錢的人是不一樣的。我不是要否定廣泛閱讀,否定經濟數據,我只是想強調一樣是接收資訊但要有不同的過濾系統。我們與看到的、聽到的許多人好像是活在一個世界,其實我們活在許多不同的世界。資本市場有他自己的一套邏輯。他想要反應的是一個我們永遠不得知的實體。這個實體或許是真實世界的透射或許是某種形式的扭曲,是什麼,其實無關要緊。對操盤人來說要緊的是能夠貼近市場的脈動賺錢。

其餘的交給分析師或記者吧!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要乞食的地方不是一段明確的區間,嚴格的說,區間是容易誤導我們思考的語詞,重點是評估型態對你我是否有利,什麼樣型態能夠有利交易搏鬥獲得價差才是重點。我所謂的型態是價格走勢與成交量構成的供需結構(時間X價格X量能),對你明確的型態或許是一瞬間的事實,或許持續演化成一天甚至幾週的交易日,這都無可厚非,不需拘泥於時間,如果你能把握住特定的碎型型態,交易就有相對穩定獲利的機會。

不過,在實際的操作上我發現激烈變動的金融市場PUSH我的交易的區間越來越縮減。假設A型態是作多,但A型態結束之後可能出現B型態(適合作空的樣貌),然後又出現我無從辨識的型態C、D、E...etc,後來又出現型態A,於是,我在A型態結束後作空B,出場之後再回去作多A。C、D、E等型態(如果也算型態的話)被我skip省略,於是我的交易成本看似非常昂貴,因為從A 到E,再到A之間的時間或許是兩三個交易日而已。但同一檔股票我可能已經進出了六趟。這麼昂貴的交易成本有什麼好處?大有好處,因為我不知道CDE這些我不瞭解的型態對我的交易部位是不是黑天鵝,金融市場有太多東西我不懂,我沒辦法管控這些我不懂的價格走勢,我也不奢望能辨識出所有走勢的因果關連。那對我不重要,也不可能。我要深切的知道我不懂CDE......等幾乎是無限多的一拖拉庫走勢型態。知道自己懂得很少是滿重要的!市場或早或晚會用他的方式讓入市者懂,就像我花了幾百萬才懂得這六個字的意義。

以「型態」為操作知識的單位而非「趨勢」、「總經」、「個經」、或者「每天如蒼蠅般嗡嗡作響的市場消息」,這些看起來有用的知識(經過層層詮釋)其實在金融市場上是最不受用的偏差(當然這是從以投機為志業的交易員的角度來看,媒體製造商、與供應消息的投顧或大師的立場就不一定要這麼消極了,分析師也是),從大家都知道的訊息中還能擠出什麼利潤嗎?趨勢是後見之明,是往回看很清楚,向前看很模糊的東西,總經與個經的訊息與盤面之間的距離你我實在很難拿捏究竟有多遠,是當下發酵、已經發酵,或是未來半年要發酵?不知道。台股最近很強喔,但發現很強的時候是不是手中的空單已經被巴到爛,巴到爆了呢!這麼強勢的台股卻是在GDP負成長,出口數據與失業率都創下夭獸爛與爆天高的背景下喔。

這一小段文字原本給的標題是我們的戰場,概念來自那種商場如戰場,金融交易滿是血腥殺戮之類的印象的東西;但寫著寫著,覺得自己實在很白目。面對市場的態度還是很輕浮,我算哪根蔥薑蒜!!?潛意識裡竟然還跑出屬於有豪邁心情的人會不知不覺地灑出來東西,「戰場」,ㄟ~跟誰戰啊,跟大盤?還是其他散戶?跟自己的對抗不叫作戰,叫內修。我只是在市場乞食的交易員。於是標題改成「在金融市場乞食的心得」。

----
PS:作個小試驗,從來不曉得有哪些人來我的部落格,這篇文章若有請看官「有看有推」,不知道會怎麼發酵?
PSS:我也不知道。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剛入這一行時很關心自己哪些東西不曉得,基本面、技術面或籌碼面的資料總是盡可能的收集,這是必要的第一步,但資訊究竟要如何閱讀才是核心,這是需要不斷粹練的思維架構。

我們收集到的資訊永遠不等於市場,就像地圖不等於實地一樣,地圖是實地的象徵(represent),就像價格走勢也是部分地映象出市場的實體(Reaity),閱讀者與被閱讀的市場之間永遠充滿著扭曲的距離。但判讀資訊的我們很難不把自己的主觀強架在市場上,很難是因為人的確是思考的主體;我們都知道市場不會錯,要聆聽市場的聲音,但做為主體的讀者如何將市場視為主體呢?這不是衝突嗎?

以市場為師是一種比喻性的說法,市場從來不會指導我們該向左或右,但若違背市場則會被狠很懲罰。充滿訊息卻又沈默的市場啊。能與市場對話的只有我們自己,每一個操盤手都需要找到一種能夠與市場對話的默契,讓訊息經過我們的解讀後能夠(盡可能地)與市場的方向協調。協調不僅是種美感,更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重點。一則新聞(台灣的GDP暴跌)給不同的操作者解讀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操作邏輯,可以認為利空已經發酵,或者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延燒數據利空!哪一個才是接近對的呢?

不曉得。

這需要時間去磨,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方法。

但閱讀資訊的腦袋可以模擬一種立體狀態,用更立體的概念去安置閱讀到訊息。就是想像自己的腦袋是一個圖書館,接收到的訊息需要作歸類,總經的、消息面的、籌碼的,以及自己的"直觀(第六感)",需要各自安置在不同的位置。至於是什麼樣的位置,跟操作者本身習慣的操作架構有關。作極短線的當然對總經的敏感度可以不必那麼直接,反之亦然。天天進出市場的人若看總經決定短線操作大概會被巴死。尤其網路取得資訊十分便捷,屬於長線效應的資訊與題材的媒體爆料都是以十倍速的方式讓讀者接收到。理論上我們應該知道訊息的強度應該以不同的色調解讀,但實際上卻是攪混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  然後,不知道哪一天自己的戶頭就.....就掛了。

閱讀資訊的立體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讓我們對資訊的處理有多一點想像,將訊息染上「強度」與「時間」,提出資訊分層處理的可能性,這樣在看價格走勢時,能夠說出的故事或許會比較可讀一點。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自以為是成功的,那你將喪失使你成功的過程,一個人必須承認錯誤,接受痛苦。如果犯了錯不承認,不願意接受痛苦,甚至不再感受到錯誤的痛苦,那你就會繼續再犯錯,就會失去贏的優勢。

痛楚是我的決策工具之一。 ----- 索羅斯


索羅斯這段話意味深長。面對混沌與不確定的金融市場,每一個分析與分析之後的決策伴隨而來的是腎上腺素標高,在盤中與收盤後的不斷自我挑剔,在相信自己與懷疑之間的劇烈拉扯間求得理性的平衡;戰戰兢兢並不保證每一筆交易都能獲利,這也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失敗與錯誤的決策是必然發生的。問題是錯誤的與正確的操作之間的比例是多少?要怎麼知道自己在哪裡失敗?透過績效的變動看到帳面虧損或盈餘減少是最直接的評估;但評估的重點更應該放在方法論的批判上。

如果獲利是因為一時的運氣而矇到利益,沒什麼好得意,高興三分鐘就好;如果佈局後的盤勢不如預期而氣餒,難過一下下也就夠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應該將時間磨在精鍊分析的水平上,不斷自我拆解,挑戰分析龐雜資訊的力道是否與日俱進,這絕對是痛苦的滋味,「痛苦感」是操盤手每日的糧食。

這種大腦內的戰爭只有自己明白,旁人無從體會,也難以分享;這恐怕是操盤者另一個劇烈痛苦的來源,這種職業生涯會讓操作者習慣獨處也非得樂於獨處。獲利之前可能是一段蟄伏的虧損,與看似毫無意義的等待,時間是投機客最殘酷的敵人,但這個歷程卻是無從縮減的。總之,就算全世界都覺得你是神經病時,要清楚知道自己在作什麼。像個運動員般每天訓練自己的思維的肌肉。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下單很輕鬆,但下單之前的努力是十倍甚至百倍。

獲利沒有捷徑。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午看到施羅X基金的XX主管,以及X信投顧公會的OO主管,不約而同提到目前的投資策略是定期定額的入市。個人以為這是錯誤的觀念,定期定額只有在確認長線或中線的投資標的的走勢已經是往上揚升時才是OK的策略與方法,投資人才可以分批進場,但空頭市場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股市債市都下跌的環境,要怎麼投資呢?如果專家都不敢說現在是熊市的末期,或者熊市已經結束;對一般投資人,一動不如一靜可以吧!

空頭市場是給專職的高手玩的。丟掉投資,只管投機,空頭市場中要獲利更是要投機取巧。講究準確與靈活,找到標的後的策略以分批進場的概念也是錯的,全梭才是王道,全梭的意思不是所有的資金全部進去,而是入市者依據自己能夠承擔的風險決定進場的資金是多少,就以這樣的資金入市,例如可用投資資金是一百單位,打算進場的資金是20,全梭的意思是每次進場就是20個單位,快近快出。一旦作錯就出場,沒什麼好猶豫。

但一般投資人面對空頭市場應該怎麼辦?除非能夠找到實力堅強的理專,或者專業人士幫忙處理,要不然 忍耐確實是上上策。不要急著賺錢,能不賠錢才是未來可能的贏家。推銷定期定額的所謂專家,或多或少有自身的業務考量。如果投資人都完全不投資,不就等於斷炊嗎?是的。就是這樣。所以,在聽所謂專家分析時,瞭解對方可能的立場是理解所謂專家論述的基本修練。仔細聆聽,過濾虎爛,通過自己的分析架構後才可能過濾出有用的訊息。


「定期定額」這一套說詞表面上合理,但我們必須知道這種投資策略適用的時機是在產品長期走勢為多頭的情況下才為真。現階段的市場仍處於處於金融大混亂的情況,短線可以搶反彈,但長線投資人進場的時機還沒成熟。


DTIL 執行長 zarqarwi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盤已經反彈了四百點,週五美股的表現還不差,國際股也看似一副有續漲的模樣,攤開市場上的報導也一派樂見反彈的氣氛;這時候不得不提醒一下投資朋友一些基本概念,『空頭市場沒有底部』,以下這篇分隔線的文章是在十月二日寫的,非常歡迎批評指教。

關於融資降到新低水位(1178.8E)。zarqawi個人的解讀是,這個市場已經掛了,大家都沒錢進市場所以融資水位超低(有可能還會更低),融資低在多頭的壓回可以稱為籌碼相對乾淨,但在空頭市場,融資水位會常態性的位於低檔,時間要多久,現在還拿不準。但面對低水位的融資額度,現在最常聽見的解釋是「現在的籌碼乾淨」!但個人認為在這個階段,這種解釋是錯誤的理解,是以牛市的觀點解釋眼前的數據,是以期待多頭的心態解釋眼前的事件,這種扭曲的理解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個人認為這會替未來一週的台股注入部分動能,再漲個兩百點,散戶不請自來,於是以上的論點若在國際股沒有明顯壓回的背景下將會被繼續擴大,於是反彈的浪會一波接著一波。漲到哪我不曉得,兩三百點可能是基本額度。然後可能又會出現全面性的看好聲,現在看衰的人也跟著改口,將空單回補,結果就是八千點沒空,空在四千點,四千點被嘎爛作多之後,多頭再被殺一次。歷史不會重複,但人性的失敗導致的投資失利卻是不斷的輪迴。

理解這種輪迴也是我們可能獲利的窗口。

言盡於此。

DTIL 執行長 Zarqarwi

----------分隔線-----
「空頭市場沒有底部」是很基本的概念,因為打底的型態是為了上攻作伏筆,但是在空頭走勢的慣性下,看起來類似W型態的技術線型只是在預備下一波下殺的動 能。指數從九千的高點一路滑落破六千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能聽到「築底、擴底、打第X隻腳」的議論,融資降到多少就是籌碼安定的訊號........等。我 猜,絕大多數的投資人仍舊以多頭思維來看待價格走勢,因此在描述語言的使用上顯得不搭嘎。既然是熊市!哪來的底?(0523那一根慣破20MA的K線是關 鍵)


我以為,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觀念,但對投資人操作的方向影響甚鉅。買在八千五的死在七千五,買在七千點的死在六千五,買在六千五的就在這一波下殺中當冤大 頭。投資人依據自己對市場反應的靈敏度決定空頭市場的操作策略,如多少資金比重?多空比例?這部分沒有固定的方案,是CAES BY CASE因人而異;但不論比重如何,在空頭市場的操作策略不應該與多頭市場一樣。

反彈是用來逃命的,但不少人仍舊拿來當多方攻擊的訊號!仍然以多頭思維看待市場現象!價格壓回是確認走勢破底的徵兆,要快快逃命,當庫存損益超過一成甚至 兩成時都應該不計價出場,而非進場加碼攤平。誰知道會不會反彈呢?能賣在反彈是幸運,不能賣在反彈的只要求能夠保命就算有紀律了。

底部在哪?不知道。但底部型態的完成需要時間與成交量來實踐,時間要夠長,為的是讓沈澱的成交量裡頭有實質的長線投資者進場,成交量要溫和放大是與時間成反向的辯證關係,有量就有機會建構穩定的籌碼型態,但出量之後究竟是穩定的或散亂的籌碼,還要透過更細緻的分析作確認。

目前的狀態是無量、急殺過後指數暫時的舒緩。除非有足夠的時間與成交量吸收市場凌亂的籌碼,這裡不會是底部。寄望美國七千億經濟抒困方案是無關緊要的(雖 然這是目前市場的重點),露敗象的資本市場的結構不會在一天兩天內翻轉。如果以上的推論能夠作為操作的依據,對一般非短線客的投資人來說,急漲時應該調節 持股而不是進場搶股票。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輕颱卡玫基過境台灣造成嚴重傷害,目前已知有18人喪生,農業損失保守估計約五億。 當總統領頭讓全國一片撻伐氣象預報失準之時,我倒是想到氣象預測與股市分析有許多同質性。以下引用自由時報的頭版:『台大大氣系教授李清勝說,一九八七年亞力士中颱與卡玫基路徑相似,風力更強,頂多下兩、三百毫米;卡玫基伴隨的雨勢,是颱風雨帶、外圍環流、西南氣流三者綜合性影響,但他研究三十年颱風,昨天和系上多位教授討論,也解釋不出為何雨勢爆量,太罕見了!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坦承這次颱風預報並不完美,但比起美、日等國,台灣的氣象資料明顯不足,取得也困難。這次西南氣流造成中南部大雨,其實從發佈海上警報開始,就提醒中南部要注意引進的西南氣流,但一般西南氣流大都是颱風走後才發生,這次卻是颱風還在影響期間就發生,超過氣象局最初的預料,但氣象局隨後不斷上修總雨量預測,就是反應這個現象
』註1

以上兩位教授的回應其實代表的都是「歷史延續論」這一種想法的不同面向,所謂「歷史延續論」的意思講白一點就是鑑古知今,這一套思維的邏輯認為「過去發生的事情會不斷地在未來重複,因為時間是延續的,在時間之上的空間也是延續的,在空間之內發生的事件也是過去的沈積」,只要對歷史的研究越清楚對判斷未來越有幫助,所以推論:「如果有更完善的資料庫建制就能夠避免卡攻基颱風帶來的損害」。

我們確實需要建制更完善的分析系統,尤其是統計西南氣流的數據仍舊不足,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有必要進行更完整的資訊收集。但不同意的是期待百分之百的預測,氣象學是複雜系統,對複雜系統只有概率的分析而無所謂對與錯的預測,氣象科學講究的是概率probability而非可能性possibility, Everything is possible but not probable。會質疑氣象預報其實就是反映出質疑者不了解這一門學科的本質。氣象學研究動態自然的系統,這個動態的系統隨時會有新的變數,新的變數一旦進入就會引發新的鏈索反應,鏈索反應的發生是常態(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在改變),這也是介紹渾沌理論的第一課。

初始值是對複雜系統中事件發展的關鍵變數,這是學者在作氣象模擬時得到的結論,面對不斷變化的自然現實,人類能夠作的功課就是盡量掌握發展的方向與可能性,這已經是極致了。要準確預測複雜系統,別傻了!在理論上不可能。假設預測降雨機率是70%,最後卻不過下了一場小雨,一樣是所謂的「失準」但對民眾的生活卻不一定有影響,雖然氣象局這次不斷的上修雨量,修正了原本預報的數據,但這種修正已經無濟於事,方向上是正確的也符合學術要求,現在的問題不單純是學術性的討論而是民眾現實的傷害與政治鬥爭(但這部分不是本文的重點)。敏銳的觀察者已經發覺氣候異常早在世界各地醞釀與發酵。自然系統的本質已經快速蛻變,過去的預判邏輯常發生不適用的現象。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對我來說,卡攻基的事件是讓我對金融市場的渾沌本質的再提醒。歷史資訊僅是部分的資料,隨時要與貼近盤勢的分析配合觀察,過去也僅是參考的痕跡而不是未來必然的路徑,盤勢的未來該如何行進,在分析時除了知識還需要想像力。舉例來說:我相信有不少人在融資減肥了3000E之後開始進場,小額或全梭不等。不論是為了作短或認可長線佈局,也有不少XX大師在跌破7000之前用力鼓吹築底說,若這種想法成為普遍共識,市場到也是非常有可能往這種共識的方向進行,但市場運動的方向除了參與者的共識之外還有很多現實的條件,例如籌碼面、基本面與國際局勢等資料。根據以上素材,最後才是對金融體質的推測(或想像?)

這是為什麼我不願意去判斷底部在哪?也不願意去推測反彈的理由。過去的資料不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融資減少XXE或XX線型到了什麼位置,傳統Q3Q4XXX。當底部的現象出現後再來逐一檢驗也不遲,當反彈力道被確認再來回補空單也可以。五月以來多頭死傷慘重。一般小老百姓可以怪政府、怪媒體、怪名嘴、怪馬英九騙人,但專業的投資人沒有理由怨東怨西,要怪就怪自己的大腦太蠢!

意外時常發生。不論是金融市場的股市或大自然的氣象分析,這是常態。想要獲利之前先算一算風險。評估風險之前先確認自己腦袋中那一套分析的邏輯與立場是否經得起考驗。
--------

註1:引述「預報失準 卡玫基暴雨重創台灣」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l/19/today-t1.htm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事實上並沒有證據可以支持獨立存在的需求與供給曲線。任何人在價格不斷變化市場中從事交易,都知道參與者會深受市場發展的影響。價格上漲通常會吸引買盤,反之亦然。如果供給與需求曲線不受市場價格影響,則自我強化趨勢如何能持續?但是,只要稍微瀏覽股票、外匯市場則能確認:趨勢是通則而非例外。梭羅斯,《金融煉金術》,Ch1/P6

我們思考的方式需要大幅度修正。相對於靜態的均衡,變化過程更難以理解。我們必須修正許多既有的觀念,而且我們要理解,我們所擁有而感到圓滿的結論會遠不如經濟理論所提出的那般明確。
梭羅斯,《金融煉金術》,Ch1/P8

供給VS需求永遠處在一種動態的辯證關係中,這種動態不是理論而是活生生的現實。以8076今天的收盤價為例,他回到了2006年八月的水準。同樣的價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供需關係。掌握這種價格走勢的動態需要透過描述去捕捉,用計量經濟的模型恐怕行不通,行不通不是計量經濟的模型不好,而是每一種商品都有他獨特性,沒有一體通用的模型可以解釋所有的金融商品。

修正思考的方式是滿大的折磨,凱因斯說「改變一個思想比拔牙還痛苦」,說的對極了。在金融市場上常要面對修正思考方式的挑戰。以這兩天的金融股為例,是被出貨還是進貨?傳統技術分析傾向前者,這一點可以在網路上也流傳不少「出貨說」的言論得到印證,但個人以為實況恐怕沒這麼單純參:0105盤勢觀察--補充

根據我一路以來看多或空的理由ABCD,我決定了多與空。但若出現一種悖離ABCDE的態勢時,我仍舊看多或空嗎?我能不能在舊思維與新資訊之間等量齊觀不偏不倚的分析新狀況?!

思維是有慣性的,一旦我們偏好某一種立論,自然而然地,看到的資訊會傾向被我偏好的方向。我該如何克服這樣的盲點?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來有些機會跟金融領域的朋友聊天。有個朋有跟我提到他想發展一套外匯交易的模式,簡單說是透過智慧下單進行操作,透過收取會員的方式提供這一套系統,這個智慧下單的內涵則是他自己研發的參數組合,這個組合透過程式的撰寫給定系統進場出場的依據,這個理論模組假設叫做「賺錢AAA系統」,他希望能夠透過網站的架設將「賺錢AAA系統」的平台商務化,透過網際網路的管道讓全世界對外匯操作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使用他的「賺錢AAA系統」,因此,如果這個平台一旦測試OK,下一步就是與銀行的結合,讓後端的程式管理與金流結合。

我進一步問這個朋友,這個系統如何運作?
他說這個系統很簡單,只要投資人加入會員在銀行有金額可以扣款就可以使用他來下單了。

我問,進場出場就是靠這個系統嗎?
他說,是的。我們不管會員如何操作,我們把系統給會員,讓他們自己去玩。

講到這邊,我就覺得不解了。首先,「世界上可能有一種程式交易的模組,是可以不用透過人腦去面對金融市場嗎?」如果有,那麼我們長期以來對金融市場的理解,宣告失敗需要重新調整。

我並不相信有一種程式交易是可以越過人腦單獨去面對金融市場,我不相信並不是我在情感上的拒斥,而是這種說法在理論上根本不可行!為什麼?因為程式交易設計的邏輯,基本上是根據過去的資料作分析後的歸納,依據許多的規則共同包裹成模組,但現實的金融市場是不斷在變化的過程,過去與現在確實存在某種關連,但這關連究竟有多少關連,是表面上的關連(或者根本是一種誤解)或者真有一種循環?我認為僅是表現上的關連而已。過去的已經過去,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加入的線索與變數都是新的參數。

機器(或程式)並無法去分辨這同一種數據當中的差別在哪?只有人腦可以處理,因為人腦可以學習、可以想像、可以跳躍思維,但機器則否。我聽說過有人發展某種交易模組一套售價二十萬美金,他們好稱也是某種厲害的人工智慧,是幾個厲害的數學博士設計出的模組,但我對這種推銷基本上抱持質疑的立場,理由同上,如果真的有這麼一種程式可以單獨去面對金融市場的波動,那麼就代表開發者已經研發出一種AI(artificial intellgence),具備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說,他的程式是會笑的。如果他的程式不會笑,但又宣稱自己的系統可以打敗金融市場,我就當他是騙子。

金融市場存在一種給定的現實,這個現實是什麼呢?這個現實是「參與者同時也是觀察者」,沒有一種絕對的主與客分離,因此我們也不可能存粹客觀的理解金融現象。我們可以從測不準原理得到概念上的支援,觀察者永遠無法精準的測量出力子波動的位置,因為兩者處在一種互動的現實下,這個不準確性是理論的限制。不是我心理不爽所以說他不準,這是兩碼事。理論的限制也是金融現實的限制,兩者並沒有悖離。



朋友經我這麼一說,他也反駁了,他說他並不期待每次都勝而是累積不斷的小勝成為大勝,輸是必然的,只要輸的次數少於贏,那麼他的系統就有可為。這一點是沒錯的,所有在市場上想混口飯的人都有這樣的認知。但朋友原始提出的問題並不在這個層次,小輸大賺的背後是透過決策系統的實踐,我關注的是這個決策系統的內涵可能僅是一種程式交易的模組嗎?

對我們來說答案是明顯的。想反駁我很簡單,只要回答我你的程式會笑嗎?就可以了。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經濟理論致力於均衡位置的研究。均衡的理論概念甚為有用。他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後的"結果",而不會分心通往均衡的"過程"。但這是極為荒謬的概念。他具有某種實證的意味:既然調整過程通往某個均衡點,均衡位置似乎也蘊含在我們的觀察之中,事實並非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均衡幾乎不曾出現---市場價格具有惡名昭彰的波動特性。我們所能觀察的過程應該是通往某個均衡點。但是均衡為什麼永遠無法達成?沒有錯,市場參與者會針對市場價格作調整,但他們可能是針對不斷移動的目標作調整。在這種情況下,稱呼參與者的行為是調整的過程可能有誤,而均衡理論也變得與現實生活毫無關連。梭羅斯,《金融煉金術》,Ch1/P3

以上這一段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均衡理論是一種思維的架構,這種思維的架構就像一副眼鏡橫隔在我們的腦袋與世界之間,我們看待任何事情"可能"是透過這一副眼鏡的折射(如果您是這種觀點的愛用者),最後才讓影像呈現在腦袋中。梭羅斯的意思是說,「均衡理論」是經濟學家套用機械論於市場研究中的一種觀點,這種套用的本身就有前提上的困擾,這種困擾是什麼呢?這種困擾指的是市場參與者並不像無機物一般單純地被碰撞或激發而反應,市場參與者隨時會依據當下的狀況作調整,因此上文「針對不斷移動的目標(股價?)作調整」就是理解的關鍵了。理解上面這一段,就能明白為什麼梭羅斯說:均衡理論與現實生活毫無關連的意思。

舉一個市場參與者隨時調整的例子(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以2317為例」):

970107:台股權值股落難 鴻海家族全倒地 里昂調降鴻海目標價至191元

961019:《外資》里昂:鴻海目標價上看303元。

價格是動態的,市場參與者也是動態的。參與者如何調整以及股價如何的因此而被波動是非常複雜的過程,但"過程"的內容在均衡的概念下往往是被忽略研究的對象,活在這一副眼鏡下的投資人,常有幾種思維模式作為判斷股價高低的基準:

1.比價效應:某族群的A股票與B股票,A股今年的EPS是3,股價目前為60;B股票的EPS是 3.5,但股價卻只有45,根據比價效應,B股在"理論"上還有75的價格,上漲空間十分強勁。這一個"理論上應該還有XXOO"的價格,就是均衡理論的迴響。

2.自我比較:某A股票年初為50元,年中漲到70,當年終回到50時,很多投資人會被這樣的價格吸引。覺得實在太便宜了。為什麼?這也是一種比價效應,只不過他是個股的自我比較。以鴻海2317為例,我們來看他的月線圖:





在去年8、9、10、11、12月進場的人。當他們回頭看這檔股票的過去,肯定都覺得便宜。六月這一根大紅棒實在吸引人,太令人期待,因此8、9、10月可以吸引一堆人進場,11月的價格來到半年的新低價,在半年前剛好位居起漲點,因此基於這樣的比價,也吸引了一些人進場,12月這一根月K幾乎是15個月的新低點,從來沒這麼好的機會可以進場持有鴻海,此時不進更待何時?況且12月收一根非常長的下影線,因此十二月出了一根大量,換手非常激烈,一月目前的價位是一根從來沒有過的黑K,未來如何需要再觀察,他做為價格迷思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價格迷思源自於自我比較,自我比較背後的理論架構正是「均衡理論」。

「根據過去的歷史條件,未來可能如何如何」這樣的陳述也有可能是一種均衡理論的反射,我並不是否定歷史分析的價值,我想強調的是這個市場的動態性並不像機械式的單一回饋,而是非常複雜的互動,現實的生活與金融市場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梭羅斯才會下這樣的註解:均衡理論也變得與現實生活毫無關連

你是根據這個與現實生活無關連的理論架構進行金融操作嗎?我呢?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嘗試從分析中歸納一些通則。最重要的幾點包括:第一、信用才是重點所在,而非貨幣(換言之,貨幣主義(monetarism)是錯誤的意識型態);第二點,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librium)的概念與實際世界並無關連(簡言之,古典經濟學只是徒勞無功的理論);金融市場在本質上是不穩定的,這導致第三項結論,他最好以問句而非斷言的方式表示:為了重建經濟體系的穩定,需要採取何種政策呢? 梭羅斯,《金融煉金術》,P30

信用抑或貨幣決定資本流向,這是什麼意思?例如次級房貸之於FED降息的幅度多寡等相關議題,與第一項有關,這部分的討論留待以後。一般均衡理論肇始於自然科學,以化學反應為例, 在一特定的溫度、濕度與壓力下,NaOH + HCL→NaCL + H20;反應往右進展到系統中的Na+、OH_、H+、CL-被耗盡為止,反應持續走向系統中堪用的離子被耗盡為止,耗盡不是完全空無一物,而是在這一類反應中允許的最大反應幅度一旦達成後,系統會進入一種平衡關係,觀察這種平衡關係需要幾個條件:

1.系統中的溫度、濕度與壓力恆定(約定系統條件)。
2.參與系統反應的化學分子固定(定量)。

但若在系統反應進行中我不斷地往反應燒杯內加水!或者將燒杯放入冰箱改變反應的環境,那麼化學反應的平衡走向就會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更動。在實驗室的環境中科學家可以約定一個封閉系統作為實驗之用,但在金融市場中並不存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與不變的市場參與者,當社會科學借用科學方法研究金融領域時需要留意這項大前設的差別,尤其是在經濟學的領域,為了研究上的方便將市場模組化、系統化,都犯了研究上的基本錯誤,假設一種不存在的狀態作模擬,自然推導出與現實落差的結論。

梭羅斯以上這段陳述中最關鍵的一句是「金融市場在本質上是不穩定的」,不穩定性是什麼意思?不穩定性的意思並不能類比於強酸加上強鹼的激烈放熱反應,或者硝酸甘油被引燃的爆炸,化學反應的類比無法表達出這個不穩定的內涵,在固定系統內的反應方向是百分百可預測的,如果不可預測化或規劃,那麼也沒有化工與石化產業,即便是激烈的化學反應也是穩定、可預測、不令人意外的。而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的意思指的是在開放系統中隨時有新的變數引進,每一次的交易都是新的初始值,他的複雜性還來自於主體(市場)與客體(觀察者)間錯綜的回饋關係。

我在今年暑假寫了一篇「不連續的連續性」,目的也是為了呈現出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特質。若不穩定是金融市場的本質,那麼該如何在這種不穩定中尋找可獲利的途徑呢?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接受的看法是:市場通常能夠精確地去呈現未來的發展,及使該發展目前尚未明朗。我所持的看法恰好相反。我認為市場價格永遠是錯誤的,他們代表一種對未來偏頗(biased)的觀點。但扭曲有雙向的影響:不僅市場參與者以偏頗的觀點行事,而他們的偏頗也會影響事件的發展。 這會造成一種印象,使人認為市場能夠精確地預期未來,但實際情況並非目前的預期會對應未來事件,而是未來事件是由目前的預期所造成。參與者本身的認知便是錯誤的,而在錯誤的認知與事件的實際發展過程,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關係,該關係也導致兩者之間缺乏對應(correspondence)。我稱這種雙向關係為反射(reflexivity)。梭羅斯,《金融煉金術》,P22-23


以上這一段摘要的意思是什麼?難道梭羅斯的意思是說他反對「價格是市場實況的反映」?入市一段時間的人都會對「未來已經寫在價格之中」有所感悟,難道梭羅斯反對這樣的觀念?我認為理解梭羅斯這段話的關鍵在於他對知識的看法,梭羅斯並不認為人可以正確的掌握金融知識,每個人總是依據自己片段的理解(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去推測商品價格,在這種片面堆論之下的結論當然含有錯誤的成分,既然含有錯誤的可能性(或高低不等的成分),集合眾人"願力"的價格自然含括了眾人的錯誤成分在裡面。

以上陳述代表三組概念:1)個人對市場的偏頗知識;2)價格是市場參與者的合力所成;3)價格的推動是雙向模式,推動的動力源自眾人對價格的偏頗理解。

以上摘要中我認為「缺乏對應」的意思比較難理解,「缺乏對應」以我的理解與推論是:「他指涉價格走勢與期待之間出現的隨機斷裂」。斷裂來自參與者為數眾多,沒有單一參與者可以將其獨特的偏見直接灌注與市場的商品價格,商品價格隨時在交換的過程中受制於參與者A、參與者A'、參與者A'''與參與者A'N=1的交織影響;斷裂也來自個別參與者本身的知識內涵,今天看多也許明天新的數據與事件會讓參與者反轉昨日的立場。因此反射(reflexivity)的概念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完成。

梭羅斯認為價格與市場參與者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反射(reflexivity);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反射這個概念與反應response有什麼不同?」response不是也可以呈現雙向回饋的意思嗎?確實如此,但我以為梭羅斯用(reflexivity)是為了呈現主客關係的錯綜性與動態性。response這一詞常用在自然科學中表達因果關係為單向的物理反應,而reflexivity則是表達因果互為關連的循環論證關係,這個詞彙適合用在人文學科。

問:這樣的觀念對於金融操作有什麼實際上的幫助?

答:答案是沒有直接的幫助,但對於拓展思維觀點與分析力非常有益。理論建構與實務操作之間有一道鴻溝,這個鴻溝不是三兩句話就能跨越的。市場販售許多速成賺大錢的藥方,我覺得這些撇步與毒藥無異。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open later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Nameofco
  • 請輸入密碼:
Western Culure has long been obsessed by the smooth and symmetric. Not al cultures are similarly obsessed,but the West(meaning European derived) has long regarded perfect forms as symmetric, smooth, and whole. We look for patterns and symmetry everywhere. Often, we impose patterns where none exists, and we deny patterns that do cont conform to our overall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is, when patterns are not symmetrical and smooth, we classify them as illusions.

This confic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Greeks. To describe our physical world, they created  geometry based on pure, symmetric, and smooth forms. Plato said that the  "real" world consisted fo these shapes. These forms were created by a force, or entity, caled the "Good". The world of the Good could be glimposed only occasionally, throught the mind. The world we inhabit is an imperfect copy of the real world, and was created by a dfferent entiy, caled the "Demiurage". The Demiurage, a lesser being than the Good., was doomed to create inferior copies of the real world. These copies were rought, asymmetirc, and subject to decay. In this  way, Plato reconciled the inability of the Greek geometry, later formalized by Euclid, to describe our wolrd. the problem was not with the geometry,but wth our world itsef.

Fractal geometry is the geometry of the Demiurage. Unlike Euclidean geometry, it thrives on roughness and asymmetry. Object are not variations on a few perfect and symmetircal forms, but are infinitely complex. For example, a tree is a fracal form. each leaf is similar to the other one, but is still different. This self-similar quality i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fractals. Most natural structures, particularly living things, have this characteristic.


待續....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