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乞食的地方不是一段明確的區間,嚴格的說,區間是容易誤導我們思考的語詞,重點是評估型態對你我是否有利,什麼樣型態能夠有利交易搏鬥獲得價差才是重點。我所謂的型態是價格走勢與成交量構成的供需結構(時間X價格X量能),對你明確的型態或許是一瞬間的事實,或許持續演化成一天甚至幾週的交易日,這都無可厚非,不需拘泥於時間,如果你能把握住特定的碎型型態,交易就有相對穩定獲利的機會。
不過,在實際的操作上我發現激烈變動的金融市場PUSH我的交易的區間越來越縮減。假設A型態是作多,但A型態結束之後可能出現B型態(適合作空的樣貌),然後又出現我無從辨識的型態C、D、E...etc,後來又出現型態A,於是,我在A型態結束後作空B,出場之後再回去作多A。C、D、E等型態(如果也算型態的話)被我skip省略,於是我的交易成本看似非常昂貴,因為從A 到E,再到A之間的時間或許是兩三個交易日而已。但同一檔股票我可能已經進出了六趟。這麼昂貴的交易成本有什麼好處?大有好處,因為我不知道CDE這些我不瞭解的型態對我的交易部位是不是黑天鵝,金融市場有太多東西我不懂,我沒辦法管控這些我不懂的價格走勢,我也不奢望能辨識出所有走勢的因果關連。那對我不重要,也不可能。我要深切的知道我不懂CDE......等幾乎是無限多的一拖拉庫走勢型態。知道自己懂得很少是滿重要的!市場或早或晚會用他的方式讓入市者懂,就像我花了幾百萬才懂得這六個字的意義。
以「型態」為操作知識的單位而非「趨勢」、「總經」、「個經」、或者「每天如蒼蠅般嗡嗡作響的市場消息」,這些看起來有用的知識(經過層層詮釋)其實在金融市場上是最不受用的偏差(當然這是從以投機為志業的交易員的角度來看,媒體製造商、與供應消息的投顧或大師的立場就不一定要這麼消極了,分析師也是),從大家都知道的訊息中還能擠出什麼利潤嗎?趨勢是後見之明,是往回看很清楚,向前看很模糊的東西,總經與個經的訊息與盤面之間的距離你我實在很難拿捏究竟有多遠,是當下發酵、已經發酵,或是未來半年要發酵?不知道。台股最近很強喔,但發現很強的時候是不是手中的空單已經被巴到爛,巴到爆了呢!這麼強勢的台股卻是在GDP負成長,出口數據與失業率都創下夭獸爛與爆天高的背景下喔。
這一小段文字原本給的標題是我們的戰場,概念來自那種商場如戰場,金融交易滿是血腥殺戮之類的印象的東西;但寫著寫著,覺得自己實在很白目。面對市場的態度還是很輕浮,我算哪根蔥薑蒜!!?潛意識裡竟然還跑出屬於有豪邁心情的人會不知不覺地灑出來東西,「戰場」,ㄟ~跟誰戰啊,跟大盤?還是其他散戶?跟自己的對抗不叫作戰,叫內修。我只是在市場乞食的交易員。於是標題改成「在金融市場乞食的心得」。
----
PS:作個小試驗,從來不曉得有哪些人來我的部落格,這篇文章若有請看官「有看有推」,不知道會怎麼發酵?
PSS:我也不知道。
- Feb 27 Fri 2009 23:53
在金融市場乞食的心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