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一段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均衡理論是一種思維的架構,這種思維的架構就像一副眼鏡橫隔在我們的腦袋與世界之間,我們看待任何事情"可能"是透過這一副眼鏡的折射(如果您是這種觀點的愛用者),最後才讓影像呈現在腦袋中。梭羅斯的意思是說,「均衡理論」是經濟學家套用機械論於市場研究中的一種觀點,這種套用的本身就有前提上的困擾,這種困擾是什麼呢?這種困擾指的是市場參與者並不像無機物一般單純地被碰撞或激發而反應,市場參與者隨時會依據當下的狀況作調整,因此上文「針對不斷移動的目標(股價?)作調整」就是理解的關鍵了。理解上面這一段,就能明白為什麼梭羅斯說:均衡理論與現實生活毫無關連的意思。
舉一個市場參與者隨時調整的例子(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以2317為例」):
970107:台股權值股落難 鴻海家族全倒地 里昂調降鴻海目標價至191元。
961019:《外資》里昂:鴻海目標價上看303元。
價格是動態的,市場參與者也是動態的。參與者如何調整以及股價如何的因此而被波動是非常複雜的過程,但"過程"的內容在均衡的概念下往往是被忽略研究的對象,活在這一副眼鏡下的投資人,常有幾種思維模式作為判斷股價高低的基準:
1.比價效應:某族群的A股票與B股票,A股今年的EPS是3,股價目前為60;B股票的EPS是 3.5,但股價卻只有45,根據比價效應,B股在"理論"上還有75的價格,上漲空間十分強勁。這一個"理論上應該還有XXOO"的價格,就是均衡理論的迴響。
2.自我比較:某A股票年初為50元,年中漲到70,當年終回到50時,很多投資人會被這樣的價格吸引。覺得實在太便宜了。為什麼?這也是一種比價效應,只不過他是個股的自我比較。以鴻海2317為例,我們來看他的月線圖:
在去年8、9、10、11、12月進場的人。當他們回頭看這檔股票的過去,肯定都覺得便宜。六月這一根大紅棒實在吸引人,太令人期待,因此8、9、10月可以吸引一堆人進場,11月的價格來到半年的新低價,在半年前剛好位居起漲點,因此基於這樣的比價,也吸引了一些人進場,12月這一根月K幾乎是15個月的新低點,從來沒這麼好的機會可以進場持有鴻海,此時不進更待何時?況且12月收一根非常長的下影線,因此十二月出了一根大量,換手非常激烈,一月目前的價位是一根從來沒有過的黑K,未來如何需要再觀察,他做為價格迷思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價格迷思源自於自我比較,自我比較背後的理論架構正是「均衡理論」。
「根據過去的歷史條件,未來可能如何如何」這樣的陳述也有可能是一種均衡理論的反射,我並不是否定歷史分析的價值,我想強調的是這個市場的動態性並不像機械式的單一回饋,而是非常複雜的互動,現實的生活與金融市場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梭羅斯才會下這樣的註解:均衡理論也變得與現實生活毫無關連。
你是根據這個與現實生活無關連的理論架構進行金融操作嗎?我呢?
- Jan 09 Wed 2008 02:00
金融煉金術---書摘與心得(3)
close
經濟理論致力於均衡位置的研究。均衡的理論概念甚為有用。他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後的"結果",而不會分心通往均衡的"過程"。但這是極為荒謬的概念。他具有某種實證的意味:既然調整過程通往某個均衡點,均衡位置似乎也蘊含在我們的觀察之中,事實並非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均衡幾乎不曾出現---市場價格具有惡名昭彰的波動特性。我們所能觀察的過程應該是通往某個均衡點。但是均衡為什麼永遠無法達成?沒有錯,市場參與者會針對市場價格作調整,但他們可能是針對不斷移動的目標作調整。在這種情況下,稱呼參與者的行為是調整的過程可能有誤,而均衡理論也變得與現實生活毫無關連。梭羅斯,《金融煉金術》,Ch1/P3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