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營管理:企業存活生理學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讓我們先瞭解一下何謂BDI指數。從wikipedia的定義可以知道,BDI是由倫敦的波羅的海航交所負責發佈,用於反映全球海上散裝運輸原物料運費的每日平均值,他是由全球26條主要航線的運費情況組成,因此我們可以知道,BDI就像台股大盤的指數一樣,是一項綜合性的數據,目前的成分計算方式,是按噸位大小來分類,分別是BCI海岬型船(Capesize,15萬-17.2萬噸)、BPI巴拿馬型船(Panamx,7.4萬噸)、BSI超級靈便型船(Handymax,52454噸)和BHSI靈便型船(Handysize,28000噸),四種船型指數在BDI指數計算中的權重系數各占25%。BDI是散裝航運的租金指標,嚴格來說跟貨櫃航運無關,而在台股中航運類股,主要營業項目是散裝航運的個股只有裕民(2606)、四維航(5608)、東森(2614)、台航(2617)、中航(2612)、益航(2601)。如果要使用BDI指數看航運類股應該要限縮在這個次領域。

用BDI 跟台股的航運類股指數直接作比較,在方法論上是有問題的。


但我們進一步分析,即便拿BDI直接來看散裝航運業也是值得商榷,怎麼說呢?因為BDI呈現的是「現貨租金」的狀況,但國內大多數的散裝船東簽的是長期契約,投資者大多無法知道換約的確切時間和數字。假設合約簽訂是3年,大多有1-3個月的租方選擇權;例如2007年1月簽的長約,租方大約是2010年1月加減3個月還船,倒楣的換約時間剛好遇到像上個月那種跌法,就難討到好價錢,船東一簽又數年,就算接下來反彈也不干他的事了,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想從BDI看散裝航運的良窳也是隔著一層紗。這是從基本分析的角度來看。


 航運是世界貿易的溫度計,從下面這兩張圖我們可以看到,2003年以來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和BDI的趨勢大致一樣,CRB指數(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Futures Price Index)也有高度相關。投資人確實可以用它來評估景氣榮枯,但是,若要拿BDI來做「航運類股」投資連動指標並不恰當,因為這種相關性分析的立論基礎就是錯的。

圖一:

 

圖二:

 

小結:
BDI對台股投資人的現實功能有兩項:
一、可以作為題材炒作的保險套,用過即丟,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時候不要用?投資人無從得知,今年六月BDI是跌的,但台股的航運類股有些卻從年初一直漲到現在,例如華航(2610)、萬海(2615),BDI 五月漲,但長榮(2603)五月跌,BDI 六月跌,但長榮五月漲。陽明海運(2609)起漲是今年四月,但過去一整年的時間走勢,用月線的角度幾乎是一條線,跟上下震盪的BDI 實在看不出有什麼關連!

二、作為綜觀總經溫度的指標。
拿BDI與航運類股族群作單一的相關性分析既不是科學也算不上分析當然更不是研究,結果就像觀星象、算八卦來推測航運股的漲跌。用BDI來作為航運類股投資的決策分析工具,命中率可能比看到我跟林志林十指緊扣的機率還低,分析的前提已經是錯的,後續的努力也就是枉然。

參考:
bloomberg BDI 指數走勢圖

 

2610
2615
2603
2609

單看走勢比較有相關的是裕民(2606)
2606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常跟朋友討論市況,每個人多少可以對產業、技術分析或者籌碼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實際交易時,我以為最重要的自我調整的能力。舉例來說,在五月六月,這種上下震幅超過1%的交易日超過三分之二的市況,顯然需要找出一套方式讓自己存活。沒錯,從事後諸葛的角度,每一天的走勢似乎都提供無窮的獲利機會,「唉啊,早知道就去放空,唉啊,慢了一步,如果一早進場某某股,就鎖住漲停了,可惜啊;聽說某某某這次震盪賺大錢啊~~」。對於自己的獲利,我們必須要有合乎情理的期待,如果初學交易的人認為這種震盪都必須要賺個幾千幾萬是目標,就是陷自己於無窮的風險。

交易的前輩提醒,他們決定投資或投機某一檔股票之先一定先考慮風險,不讓交易傷害到他的資本,那些他所無法承擔或理解的市況不是她們願意接受的風險,不論漲再多、獲利有多麼誘人,都跟他們無關。可是一旦決定願意承擔的風險範圍,也就同時縮減獲利的可能性。有些人是依據產業來決定投資,有些人是根據技術型態來決定進場時機,你是依據什麼?

成交均量在一千百張以下的股票,除非是打算跟著主力一起佈局的個股,否則我通常不會考慮。那種盤中突然急拉的股票或者大盤也都會降低我作多的意願。因為在盤局的型態中,「急漲」對我的交易系統往往是放空或者獲利出場的賣訊。但是,當下的盤勢會讓任何人的感覺被挑逗,想跟隨著報價的跳動一起進場作多。因此,在開盤前,以及自己的投資(投機)規劃中,必須要先決定好自己要進場的訊號與型態是什麼。當盤勢在變化時,不論漲與跌,只要與自己預先設定的型態無關,都不是進場作多或者作空的時機。每一檔股票都可能有價格波動,但並不是每一次的波動我們都非參與交易不可。沒錯,是可能賺錢,但賺錢的概率與賠錢的風險是經過計算與規劃的嗎?這是需要捫心自問的功課。對於專業的交亦者,最重要的是風險管理,那些無法評估風險管理(無窮風險)的標的,根本連看都不需要看。

老經驗的玩家評估風險,業餘的散戶評估獲利潛能。交易前需要先規劃自己願意進場,以及非得出場的條件各自是什麼。遠離不熟悉的環境就是遠離禍源。預先想好就不會變成盲目跟隨市場聲音的那群人之一。進出有據,才不會成為旅鼠效應下的一員。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不吝按下推薦的button喔。




旅鼠效應(Arctic Hamster Effect 或 Lemmings Effect),泛指在團體中盲目跟隨的行為;在金融市場的投資人也常有這種現象,成群的盲目買進或賣出,這是股價激烈波動的動力之一。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全世界經濟陷入衰退造成失業潮,連我們這個工作一向較為穩定的大學城也耳聞了不少裁員風。就在上個禮拜聽到我們的大學教學醫院裡面一個實驗室在兩天內被解 散了,原因是該團隊的大金主,一間相當有名的製藥廠商把他們的研究經費給取消了。這些美國公司也真是狠,說砍就砍沒有給任何預告,48小時內就生效。結果 斗大的一間二十幾個人員的研究單位就這樣沒了,大家忙著撤出辦公室,一下子走廊上都是這些人忙碌的身影,進進出出轟轟烈烈的。

景氣不好大家人人自危並不是這幾個月的事,自從去年初就聽到週遭的朋友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很慶幸自己還有工作,至少沒有立刻被解僱的憂慮。等到夏天過後,我們對朋友的問候已經有例行性的附加一句﹕你的工作單位還好嗎﹖希望你的工作地點沒有什麼裁員的風聲。

昨天晚上正好跟一位在電腦軟體的顧問公司上班的美國朋友聊起來,他透露自己的公司早在2007年的夏天就已經對這波即將來臨的經濟衰退有所警覺。據他的解 釋,他們的公司是負責銀行業的電腦以及軟體方面的維護,是相當具有規模的公司,光是朋友他們的分部就有近百人的職員。一般而言夏天是他們的公司顧用新人的 季節,結果因為公司的主管單位已經由銀行界的消息嗅到不少的壞訊息,他們決定不要聘用新的職員。所以從2007到2008年他的公司破天荒連續兩個徵才的 夏季是按兵不動,即便當時公司裡面其實是有人手不足的感覺,大家的工作負擔都有增加的現象。但是這個決策的結果是,根據朋友的說法,目前他的公司一切營運 正常財政也相當健康,沒有聽說任何可能即將來臨的裁員或無薪假的跡象。

結果才剛跟朋友聊完這件事,昨晚回家就由大話和其他台灣的平面媒體聽到驅政府行政院主計長石素梅的公佈。劉院長所說的(去年)經濟第四季會好,結果成長率 是負8.36%﹔陳添枝說神奇的消費券比預期還好,應該會在今年第一季爆發它的效果,結果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修為負2.97%﹔已經過了一半的今年第一 季的成長率會比負6.51%還差,但是驅長還在做白日夢說第二季可望出現正成長。

最讓人害怕的是,這個驅政府還在繼續鬼扯,說他們提出的一些政策方案,包括消費券、擴大公共建設等振興經濟政策,預估對經濟成長將有貢獻2.77%喔,要不然今年經濟成長率本來應該是負5.74%。啊,驅皇英明﹗

就算我們不要提這些振興經濟方案到底有沒有效,過去九個月政府的點子只有兩招:透過編列特別預算舉債,等於是跟台灣下一代人借錢﹔要不然就是對人民的荷包 下手,反正3600塊的新台幣已經讓一堆人民對政府的德政和驅長的皇恩浩蕩感激的五體投地,所以驅團隊現在要以提高各種的保費、課稅、油價、多開罰單‥等 等的方法把「借」給人民的3600再收回去。不要擔心啦,他們如果多收一點也許會再發一次消費卷啊。

有人說這個負2.97%還只是粉飾太平的數字,實際情況可能更糟。何況政府的總預算還沒有重編,看來驅政府仍舊還是「沒想到」他們真正該做的事是面對事 實,不要繼續玩這種金光黨的把戲。想想看朋友的公司在2007年就已經提高警覺了,知道時機將要轉壞所以他們做了準備,結果就是他們的公司完全無須裁員。 這樣一間電腦公司的主管也都想到了,但是我們自己擁有一大堆財經博士的內閣和驅長怎麼都沒想到呢﹖難道他們的資訊會比一間美國的軟體顧問公司少嗎﹖驅長還 在選前說他們已經「準備好了」。啊,對不起﹗我又忘了那只是選舉的口號。

在我們跟那位美國朋友的對話結束之前,朋友還說了一句話﹕「我們公司能夠有這種有常識而且有警覺性的CEO真的是很幸運,他們值得被加薪。」他又接了一 句,「開玩笑的啦,我們的薪資沒有上漲他們的也不該調吧。」唉﹗多麼希望我們也可以對自己的政府有類似的評價。
----
原文標題:看來就是「您」沒想到
原始分類:全世界最厲害的經濟體是台灣
必勝操作:與政府對作
討論心法:我不是藍也不是綠(我是誰啊~~蝙蝠嗎?)
文章引自:http://www.socialforce.net/blog/blog_14067__125422.html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猛烈的跌勢,個人以為投資人最該關心的是「活命」而不是忙著找底部、求獲利。在金融市場賺錢賠錢是家常便飯,但活著才有機會。若被踢出市場什麼就都沒了。

這幾天國際股暴跌(美股一口氣跌破九千點)。台股週一的反應可想而知,就我所認識的散戶早已經對市場麻痺,有些甚至驚慌到不敢看自己手中的持股,鴕鳥地期待未來有機會回本。但是,很簡單的道理是,如果我們連明天都不見得有把握了,又要憑藉什麼去期待更長遠的未來?

在操作上需要從最簡單的動作開始。買是為了賣,賣也是為了買,如果投資人總是對賣出持股猶豫、惶恐,就表示在知識或心態上還沒預備好進場。講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寫這些,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覺得為時已完。不過,若要繼續在市場上參與,該學的功課是沒辦法閃躲的;停損是必要的修練。

先求保命,其餘都好談。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我的印象沒錯,早期部落格這樣的工具是給系統工程師紀錄bug用的。隨著頻寬與使用介面的發展,部落格跟隨電子郵件的腳步成為網民常用的工具。

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在google, yahoo, microsoft,pixnet或wordpress申請一個免費的空間大發議論。用非常低廉的價格進入網際網路的出版世界,「出版」?是的,任何人都可以出版家。Blog的工具已經成熟,只要內容夠力,發表文章的頻率夠穩,簡單的行銷技巧就可以讓部落格的人氣逐日穩定增長。對六年級後段班的人來說以上只是常識罷了,沒什麼。但對那些進入網路世界稍微慢一步的人來說,Blog似乎依舊沾染了神聖的高科技魅影。遙不可及。

所以,對那些網際網路經驗比較跟不上的經營者,架構一個部落格,開價40萬。建制一個互動網站,開價60萬(以上還不包含例行的人事成本)。他們是會點頭同意的。但是,但是,如果公司的執行部屬開這種價碼給老闆,除非他是智障,要不然欺騙的意味十分濃厚。

對營利機構,經營一個部落格的目的是什麼?這是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公司的營運重心是在實體的世界,那麼部落格不會增加你公司的名氣,部落格也不會增加你的客源,部落格最大的功效只是當作你公司的名片,方便讓搜索引擎找到罷了!如果公司產品依賴實體的互動,那麼在網路的名氣只是實體口碑的side effect,主與從需要分清楚。我相信,對絕大多數的公司,部落格是最不需要花人力去經營的區塊。原因簡單:不需要、也不值得。

不需要:因為大部分的公司仍舊是以實體互動為主。
不值得:不值得的判斷是建立在維持一個部落格的僅需公司的部分人力,甚至是最瑣碎的人力(前提是企業經營的重心並不在網際網路)。

小結:對大部分的公司,部落格的功能就是放在網路上的名片,他的前身就是以前的網站。定期貼文(出版;publish)並不是經營的重點,瀏覽人次也無關公司的營運契機。

以上是針對公司型態的部落格。對個人使用者,部落格的功能具備著日記與情感交流的功能。blog這樣的工具方便發展私我。任何不懂語法的電腦使用者都可以上手建制自己專屬的部落格,隨時貼文或貼圖。將部落格當成情感聯繫的意志延伸,或者記錄個人思維的發展史(簡單說就是日記啦)。重點是私我,內在世界的建制,人氣是附屬品。為了人氣而部落格是本末倒置。用程式去衝人氣是矯揉造作的神經病。

給老闆們:別花冤枉錢去搞網站、花大錢去架部落格,這一類的科技成本很低廉。想清楚什麼對公司有用,再決定要用什麼型態呈現在網路上。

給個人戶:上網人次的意義是什麼,要很小心分辨。據說,這是虛擬世界最常見的虛榮。

以上。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only certain group can read it
  • 請輸入密碼:
保險本來就會有缺口,消費者要覺醒,比較保單利益要靠己,別奢望那些對上司唯命是從的業務員,會站在你的利益替你著想,保險是白紙黑字的契約,絕不是無形商品。---摘錄自「屁啦!遇見100%的保險」

---
註:每日金句的「金」不是金玉良言的「金」,是金光閃閃,遍地黃金的金。部落格會不定期摘要與擷取書籍或朋友間對於理財投資的警語。期望替讀者培養看守荷包的本領。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易成本除了帳面上的交易稅與手續費,每天例行的分析與紀錄也是成本。我究竟用多少的成本決定進場與出場?一項決策的判斷究竟是在什麼樣的過程中被釐清?我總是讓自己清醒面對眼前的變化,或者在不知不覺中讓情緒牽動? 研究與操作的時間分配該如何拿捏?決策成本是一直以來放在心裡卻尚未量化的問題。如果入市是一項競賽,時間分配的良窳對長遠績效的提升有必然的關係。

雖然透過程式的開發,對資料彙整與初步分析的效率已經大為提升,資料的解讀最後仍然需要透過人腦的思維成能成為有用的資訊,DTIL目前投注於資料處理的時間仍舊佔可使用的時間太多。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請於課堂或來信索取密碼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上課同學請於課堂或來信索取密碼
  • 請輸入密碼:
你用什麼角度看自己的網站?今天搜尋資料時逛到一個作網站分析的國外網站這家公司的Web to DNA Project 號稱可以用類似跑出DNA 序列的方式分析您的網站,以下是「資本市場修道院」透過他們的程式跑出來的圖譜,出圖可以用紅、藍、綠與黑,我選擇用綠色呈現,為什麼綠色?因為我喜歡吃竹筍:



這個秀圖程式的邏輯是這樣的,依據你的網站(blog)中的html 語法決定呈現出來的序列的顏色深淺,H1 比H2亮,同理H2比H3更亮;圖片或flash的以70%的透光反差呈現;新HTML語法如strong或EM 比舊語法B與I更亮,其他規則請參http://www.baekdal.com/web2dna/的說明。

鉅亨網
在2008年0406跑出的WEB DNA Sequence 如下:



好友 Smartmoney的部落格跑出的 WEB DNA Sequence 如下:


看官能夠透過WEB DNA 得出什麼端倪嗎?
坦白說我也不曉得光看這樣的圖譜有什麼意義。

從原始的秀圖設計就可以知道這樣的圖譜對於分析網站內容與流量是沒意義的。但我覺得http://www.baekdal.com/這家公司企圖將藝術元素注入虛擬世界的電子訊號上,這努力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創新。瀏覽到這家公司會想駐足多看一眼的理由是,我們DTIL也在作類似的工作,將個股的籌碼圖像化,我企圖建立另一種有別於傳統技術分析的選股與判斷模式。不過,單建立資料檔已經去了半條命,現在剩下半條在分析數據與建立理論架構。

X股的3D圖譜:


X股的2D,XZ象限圖譜:




看起來是不是跟WEB DNA的模樣有點像? 想出這種方式閱讀數據也被逼的,並不是為了有趣、耍酷、搞創意。以上這兩張圖的成交量,一個是四千張,一個是一萬五千張,一張圖就交代了交易的內涵,比起過去省下75%以上的分析時間,不想辦法消化龐大的數據,下次朋友來訪時應該是在清明節吧!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only certain group can read it
  • 請輸入密碼:
今日台股跳空開在8153(上漲68點),收盤在8057(下跌27點),成績量1348E。

三大法人與信用交易的數據如下:

10日集中法人 詳細
外資:- 53.06 億
投信:+ 29.86 億
自營商:+ 7.20 億


10日集中資券 詳細
融資:+ 2.2億
融券:+ 28124張

我們可以看到本土法人轉賣為買的跡象,融資也繼續以小額(淨量)捧場,空單回補也是一股力量。外資的賣超的額度仍舊與前個交易日一樣並沒有縮手的跡象。昨日對盤勢的評語如下:

---------------------------------------------------

從表面數據來看,三大仍舊賣超。今天買方的力道有空方回補與(小額)融資進場。這種量能的內涵卻能夠營造出上漲122點的幅度,表示今日的上漲是短線跌深 的技術性回饋,因為從三大的成交內容看不出上漲的買力究竟由誰提供?盤勢可以在技術性反彈後往上,但有效上漲不能僅靠跌深的技術反射。穩定的法人進駐仍是多方的重要觀察點。台股這種內容不紮實、忽下忽上的盤,一碰到國際股打噴嚏,就會跟著傷風。
---------------------------------------------------
今天就得到了印證。

國際資本在地球的流動十分快速,這是國際股市連動的基礎,套用一句聽起來比較有學術氣味的話就稱「金融全球化」,但金融活動也是在地的產物,因此每個國家的股市指數同時受到國際與本地事件的牽引,於是台股與美股有時同步、有時不同步。從微觀一點的角度來看,個股之於大盤也是類同的關係,大盤走弱仍舊有些類股漲勢凌厲,並不難理解。資本(籌碼)的變化是價格曲線波動最重要關連,因此我們分析的關鍵仍是籌碼。

上漲與下跌都有其條件,究竟是技術性的反彈?或者是實實在在的攻擊?讓我們判斷的依靠,是對金融數據的分析與掌握,不論哪一類分析與掌握都有其依據的金融理論。從理論-->分析-->實務,再從實務回圈到理論檢討,每一圈都是一個進步的過程。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識整理主要仍是是一種藝術而不是科學,這是屬於人心的領域而非機械,早期人工智慧先驅者與模糊邏輯概念的開發者查德(Lofti Zadeh)表示:「沒有任何電腦能夠把你說話的重點摘要起來」。這樣的能力對知識整理至為重要,但目前僅侷限於人類。---戴文波,《知識管理》,P154

以上這段話的意思可以延伸到幾個層面,對程式交易者來說,看盤、解盤、以致於決策對程式交易者而言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程式能夠協助的部分在於紀律且不帶情感的操作。但程式的設計邏輯與調整仍舊屬於人腦的工作,需要與俱進隨著環境變動而調整。

另外,部落格對於知識的傳承究竟有什麼幫助呢?個人以為部落格對於資訊的傳遞確實是一項重大革命,但有效的知識傳遞能無法脫離實際的人際互動,為什麼?原因很簡單,這是藝術的本質,也是知識傳承的限制。網際網路是八卦的大本營,他的優勢是為某種知識感染力的有效傳遞,姑不論這樣的知識是八卦或卦八,因此期待透過網際網路達到某種人際協調或建立某種穩定的關係是不切實際的。認識這項工具的限制性與優勢是使用部落格的基本認知。

部落格作為知識整理的工具,個人以為他的搜尋功能與類廣告的延伸性對貼文者是正向的回饋,搜尋功能可以協助貼文者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出過去的紀錄,類廣告的延伸性意指透過公開貼文可能得到的任何回應,這對貼文者的反省或思考是正面的。一旦貼文,就是開啟一項知識市場,任何市場(包括知識市場)一旦存在,就會期待這個市場蓬勃發展,這是市場的本質。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註:原本的標題是「無題」,因為有那麼一點不知道該怎麼寫這個題目的感覺。後來想想才改成「我是網路小白?」

朋友問我,我原本不也是在某知名部落格共同作家嗎?怎麼都看不到我的文章?

是這樣子的。某一天我在貼文內附上了DTIL的官方網站,結果共同作家的權限就被拔掉。原因很簡單,聽起來也很正確,權限被拿後我才知道『共同作家在沒有部落格版主同意下,除了付費廣告,不得使用商業連結』。

我把連結附在文末,其實也是跟隨著其他共同作家的模式如法炮製罷了,我哪知道哪一個共同作家已經知會版主與否,在貼上連結前我也沒看到這一條規定。既然版主開放讓共同作家有權限貼文,表示在經營上對共同作家允許某種程度的權限,問題出在權限的界線應該在哪,這個部分是不太明確的,在我"犯規之前"真的沒看到這一條規定,如果我有看到這樣的規定,我不可能刻意模糊或找漏洞犯規的。差不多在台灣有學術網路我就開始上網,從IRC、BBS開始玩起,算了一算在網路上混的時間也不算短,我自己也參與經營過兩個不算小的網站,基本的網路禮節與互動模式自認相當瞭解,幹過站長、版主、也協助制訂版規,約束與鼓勵網友間的互動,關於經營網路社群的議題自認也不算生手。對於第一次違犯不明確版規的使用者,有口頭警告、浸水桶、與隱藏文章等等手段可用,直接拿掉權限的處置還是第一次看到。

這次的經歷像是個小偷似的,權限拿走沒什麼大不了,就算沒緣分吧!比較有意思的是,原來處置還有連作法,當知名部落格A的權限被拿掉的同時,知名部落格B就不再收我的投稿。在知道可能已經抵觸知名部落格版主A心中的版規的的同時,我即刻留言給知名部落格A版主,誠心道歉,但道歉也無濟於事。嘿嘿嘿,生平第一遭被當成網路小白,真是個奇特的經驗。

網路無國界,有不少網友會從知名部落格A與B逛來這邊,碰巧已經有好幾位與zarqarwi私下往返過信件,算是順便交代始末並且替自己澄清一下。整件事情從發生到現在已經超過了三個星期,現在才交代的理由除了工作忙,主要的理由也是我也一直在思考怎麼將這一件狗屁倒灶、類gossip層次的事件提昇到有意義的討論。

每一個在網路貼文的ID,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尊重是互相的。生而為人,就有人性基本的慾望,求名、求利、求正妹當粉絲、或求一個高尚的理想,都是人性慾望,沒有哪一項比哪一項更卑劣或更高尚的問題,手段是否正義,宣導理念時是否隱藏欺瞞?!這需要時時自我檢視。

矯揉造作與沽名釣譽一樣噁心。

對了,我不是網路小白。錯就錯,對就對。如我我犯錯我一定道歉,但如果我被誤解我也不願被當白爛。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company name
  • 請輸入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