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理論思維:碎形、混沌市場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籌碼條件與走勢,我已經兩次觀察到X股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卻以漲停表現當日走勢,非常意外,但不意外的是,那些將漲停鎖住的券商清一色是短線客,與預料的結果一致,這些券商隔日將持股全部賣出。X股在 0928與1018的位置已經屬於下降趨勢的起始。不具備上漲的籌碼條件,但由於短線客的進駐,延長了這檔股票的多頭壽命,或者說,改變了價格的走勢。若 沒有這項新變數加入股價不會這樣發展。

問題是:如果從技術分析與籌碼的角度我對X股看空,但由於新的變數進場,看空的判斷需要再調整,也就是說我原本的判斷在新的變數加入後變成錯 的判斷。我應該如何在選股與判斷上作及時的調整呢?此外,對於短線券商介入的股票,我應該如何決定賣點?以K股為例,我賣的價格就太低的。

價格波動=y;技術分析與籌碼分析成為資料的歷史基礎=f;動態市場加入的參數=x;c為動態常數( 動態常數c 依據不同的股票而異,有主力介入與沒有介入有就分別,股價、成交均量與產業類別等都對動態常數有影響,在此僅是為了標示出對他的存在有所感,無法得知確實的數據,因此對他的掌握來自於對個股的分析與"感受",很難量化。),寫成方程式如下:
ycfx


x的成分是大盤波動κ與特殊事件λ的集成。以上程式演變成如下:

y=c
fκλ

如果價格走勢y 僅由f決定,那麼價格走勢在特定期間的走勢為連續性的模式,特別標示特定期間是因為c的數值在不同走勢與成交量能的時期數值不同,但由於方程式是 y=cfκλ),若無特殊變化κλ數值為1,一旦κλ產生變異時,價格走勢也隨之起舞,於是產生不連續性的現象。對於市場工作者而言,我應該設法修正資訊系統與分析樣版,讓我對cf的掌握度更高,但也需要敏銳於κλ的介入與可能的影響。

小結:

股價的走勢既是連續也是不連續的事件集成,這是價格預測的困難之所在。容我引用Bollinger Band的發明者 John Bollinger 的一段話:「利用一條曲線銜接資料點,經常會產生"連續"的幻覺;事實上,這些資料點之間不存在邏輯關連。任何指標只要透過曲線圖方式表現,也經常會因為"銜接"而造成的誤解」。在分析前,排除這種知識上的誤解是重要的第一步,因為一旦知識的前提錯就全盤錯了。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only certain group can read it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股價由A點 到B點的過程,可以用一條線聯繫在一起,由於這種線性聯繫,在視覺與感受上,大部分的人都會將AB間的因果關連是連續的。這種判斷在許多時候是正確的 (有解釋力),但也有許多時候卻又說不通。讓我產生這一類感受是因為我在在市場上觀察到這一類的現象就是每一天的交易內容。怎麼說呢?

以上圖為例,若根據籌碼分析的結果,A的籌碼狀態有機會來到B,經過一段時間演變,股價有機會來到C。但A也有可能直接來到CA究竟是到BC,除了籌碼本身的條件,在開放市場的交易競合中,隨時有其他參數介入初始值。

09266105為例子,這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的籌碼相單安定,也肯定這檔股票有作手介入,但是在0927這天的交易內容中,股票以爆量上漲的型態出現,量能超越這段時間均量近十倍。收盤時股價由漲停價回檔到平盤價的部位。

根據過去的觀察,6105的籌碼型態要來到漲停的部位並不讓人意外,但是今天讓人意外的是他的成交量在早上九點三十分已經超過七千張?到底是哪來的股票?這種量能的換手,一天可以抵上過去半個月的交易日,雖然在主觀感受與過去的經驗都認為今天被出貨的機會不大,但是在資料出來前誰也難以預料,如果今天已經交代了多頭的價格,那麼未來的走勢有可能在今天之後丕變,由多翻空。同樣的推測我也曾經觀察過反例,一檔原本看空的股票,在經過出量換手後由空轉多(ex.8103)。

那麼價格的走勢究竟是連續的或斷裂的(不連續)?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這篇貼文的標題「不連續的連續性」,我所謂"不連續"指的每一天的交易內容要獨立起來閱讀,因為在開放的交易市場中每一天都有可能注入新的變數,我所謂的"連續"指的是,在個別獨立交易日間的"平常時期"彼此間有連動關係,從籌碼分析的角度來看,不同交易日中參與的券商共同建構籌碼狀態,當然!要注意的是,但若發生特殊狀況時,這種連續是可以在一瞬間斷裂的。講起來有點拗口,不過重點是為了表達市場的動態性可以激烈到在短暫的交易時間內將因果關連切斷。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何我不直接用斷裂來描述股價關係?確實這也是股價走勢的面向之一,但我以為,「不連續的連續性」更能詮釋股價走勢。

 

這個概念的目的是將市場的動態性作進一步闡述,說明價格變化的波動性沒有一種絕對的必然,一檔優質籌碼的股票有可能在一日丕變由多轉空,反之亦然。這個概念對分析股價走勢的幫助是,觀察者隨時需要有脫離既定概念的預備。他的應用是:我覺得X股很好,但只要發生以下I、II、III....etc的狀況,我就要將原本看多的X股看空。

股價由A點要往B或C,可不可能事先預測?根據「不連續的連續性」概念,對股價我們有有預測的可能性但沒有必然性。一切仍須根據當下的條件與過去的籌碼搭配起來分析,在舊的籌碼與新的條件間,可能碰撞的火花為何。

因此這個概念若要用在對走勢的判斷時,分析的關鍵變數就是成交量。例如,一檔看長多的股票,要用什麼樣的成交量來交代走勢?看空的股票又要用什麼樣的成交量來作輔助判斷?以6105為例子,若早盤30min的成交量已經超越十日均量的七倍甚至八倍時,應該用什麼樣的股價來作回應?或者在操作上應該作什麼樣的處理??

我曾經碰過類似6105這一類在低量盤整時洗盤非常明確的股票,出量上攻的時後也是突然間以鉅量交代(ex 5522 在2007/06/30)。三天後出量上漲。當然這不代表6105未來也要如此走。每一天都是獨立的,從獨立的交易日中尋找新的關連,新與舊的關連可能有內在連動也有可能產生斷裂。

連續或者不連續,是籌碼在表現上的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內在動力是市場的開放性與交易的本質使然。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only certain group can read it
  • 請輸入密碼:

技術分析的資訊素材大抵依據價格數據而製作,但決定價格波動因素除了個股本身的籌碼結構,還有大環境的因素(大結構),透過價格波動而繪製的圖表本身基本上隱含雙重的變動因素(個股本身VS大環境)。撇開大環境的干擾,單以個股本身的交易內涵來看,一檔走多的股票可以有無數種成交量的型態,每一種成交量的型態又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交易內涵。因此根據價格波動而進行所謂的技術分析,他的背後隱藏著多少不被考慮到的變數呢?容我舉例說明,假設我們看到有一檔上漲3%的股票,當日成交量一萬張(暫訂換手率100%)。這一萬張被交易的股票可以有以下兩種不同的價格分佈型態:

A.持股八百張以上的大戶吃掉其中90%的股票,一共買了九千張,其餘的丟給一百張以下進場的持股者。
B.百張的持股者買進九千張,剩下另外一千張被一家大戶持有。

A與B的情況在量能的外顯上都是一萬張的成交量,但在內涵上卻是述說不同的故事,一個是在吃貨,另一個可能被倒貨,我們姑且將他命為成交量的變數一。單從技術分析並無法看出以上差別的。在真實的交易狀態中,換手率可能從35% 波動到95%,造成換手率波動的原因是由於股票換手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一部份的股票交換來自當日或隔日沖銷的投資人手中,這又是另一個變數,我們稱他為成交量的變數二,若我們要更仔細分析,將人頭戶對股票換手的影響列入,那麼就算是成交量的變數三。試問:有哪一種技術分析可以考慮到這種暗潮下的洶湧波濤?價格波動與成交量多寡的資訊僅是複雜的交易過程中的冰山一角。同一種線型可以有五種看法,"看法"除了來自同樣的技術資訊,其實,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是產生自詮釋者個人的分析力與想像力(註一)。因此技術分析往往淪為事後解釋的工具而無法成為預判局勢發展的利器。

我想這是為什麼許多老投資人對技術分析嗤之以鼻的原因之一吧!他們把技術分析當成占星術,把技術分析師當王祿仔仙。確實,技術分析是否是一門嚴謹的知識?我個人也是抱持懷疑的立場,就像心理學長久被質疑是否是一門科學的理由一樣,由於系統變數太多,因此詮釋者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由於這種特殊的知識特色,用技術分析在金融市場吃飯的這一個領域中,似乎格外仰賴「大師」、「名師」、「高人」、「名人」等所謂高手級的人物,這.......頗神似宗教界的現象。

以上,並不是全盤否定技術分析,而是藉此點出技術分析真實的面貌。我認為一門更有解釋力的技術分析是可期待的,這是一門複雜性科學,歐幾理德式的幾何辦證與牛頓物理的時間觀,不足以詮釋資本市場參與者所需面對的變動性。用傳統的線性思維使用技術分析的資訊,就像面對八國聯軍的義和團,盤後吹彈可以講得如神靈附體、刀槍不入,盤中面對真實的金融戰場,往往只有被殺戮的份。


註一:這部分是默會知識(implicit knowledge),若有時間研究,我希望能再寫篇文章。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參.宏觀的逆襲-總體 之六、一些台股的迷思是第幾頁?
  • 請輸入密碼:

該如何進行分析?聽起來是有點奇怪的問題。進入這一行也不是三兩天,還需要回過頭來問這個問題嗎?我想是的。這個問題當然需要不斷反問。如何分析一檔標的,決定分析後看到的資訊

我們習慣使用工具,由於思維的慣性與行動密切的配合,以致於容易遺忘了工具的限制,就好比戴上眼鏡的人對於鼻樑上那副20-30公克的外物沒有知覺,眼鏡與 眼睛已經融為一體,戴眼鏡的人以為他透過眼鏡所看到的一切就是真實(Reality),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我們看到的東西可能是接近真實的資訊,也可能是 脫離真實的扭曲幻影。物自身永遠不可知,我們所看到都是浮光掠影,這是需要謹記的大前提。

既然不可知,那又何必分析?

我的意思不是要作個不可知論,我要強調的是感官的限制。感官的限制就是工具的限制,知道限制在哪,可以避免我們在思考時陷入混亂,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一切, 不,絕對不是這樣。並且,由於我既是分析者又是市場的參與者,我很難不把自己的主觀意識混雜到要分析的內容。這個問題我還沒想到妥善的對策,也不完全認為 這對分析一定是缺點,直覺能夠扮演的角色不需要過份輕視。目前想到的是建立評估參數,參數是冰冷不帶情感約定,例如換手率與價格就是一個參數,藉由參數的描述來 說明研究對象的狀態。

分析是為了把自己更推""事實。

我相信某一檔股票究竟是要漲或跌,都有其條件(註1),我的工作就是透過分析找出某一檔股票究竟是要走多或空,研判他目前的狀態為何?這個工作有點類似 醫生作診斷,也有點類似石油探勘專家。醫生除了透過問診,也需要透過各種檢驗工具來瞭解人的生理狀態,石油探勘人員在進行掘井工作前需要分析地質狀態。醫 療工具的進展幫助現代的醫生能夠更快速與準確的分析生理機能,"工具的發明"是根據不同的生理學理論與醫療需求而發展,學理與工具互為進步的因果,配合上 人的求知慾不斷邁向進步。

分析市場的現象我依據什麼觀點?我所使用的工具有哪些限制?

註1:籌碼結構的狀態。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