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描述(description)與分析(analysis)是兩件事情。

描述是翔實的紀錄事件或現象的樣貌,分析是提出解釋與說明,是站在某種觀點之上,依據這種觀點或信念,再對現象提出解釋。例如「太陽從東邊出來西邊落下」,單單這一段描述,在科學史上有提出兩種不同的宇宙論來解釋,就是我們讀過的《托勒密體系的地動說》與《哥白尼日中說》,針對同樣的一個天文現象的描述,卻提出完全不同的解釋。後來「日中說」完全取代了「地動說」的理由是這套觀點更具備解釋力,更能夠解釋其他天文現象。這是解釋天文現象的典範轉移。面對同樣的現象X時,從A觀點轉移到B觀點。

在泰北清萊有個Karen族村落,他們認定美女的標準就是脖子要夠長,越長越美,所以在小女孩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項圈去拉長脖子。

二十公分的脖子對他們來說好美,對非他們族類的我們來說 好恐怖。二十公分(公制)是描述,好美或好恐怖是一種主觀的判斷。一樣是二十公分,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觀感??這就是我們在描述現象的同時其實是同時的加入了我們潛在的信念作了判斷,只是下判斷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判斷是主觀的、是有觀點的。

同樣的,頭肩形、三重頂、三重底、菱形、契形、收斂、突破等等描述,對甲來說看多,對乙來說看空,對丙來說也許還有其他想法!!問題不單純在於心態,而是在描述這些現象的同時,我們都有自己原本的經驗基礎在背後作引導,有些人是有基本面的底子,有些人有消息面的影響,其他人又有其他千百種狀態,這種沒有被言說卻又實際上指導解釋方向的東西稱為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這個可以在知識論的範疇中進一步討論,它與信念有關,也跟觀察者本身的經驗世界有直接的牽連。希望解釋到這邊對各位有點幫助。分析是分析,描述是描述。是兩種不同但有相關的活動。

如果說「技術分析其實什麼都沒分析」恐怕會得罪很多人,但我們也不認同技術分析無用論的說法,在金融市場上他是最能翔實描述商品價格現象的「語言」。但只是靠描述就期待能夠預測價格走勢或者找出相對安全的買賣點,我想事實不是這麼單純。那些自稱靠技術分析就能夠有多少勝率與獲利的人,個人以為,他們實際上懂得的知識當然不只是他自己所說的技術分析,在實際操作的層次上還有很多內化的知識是他自己都不一定能明確講清楚卻又與技術分析的描述息息相關。最常被簡化的一種說詞就是心性與紀律,講技術分析的人還頗常見到最後好像在講宗教哲學一樣XD。

以上是小弟的一點分享,請多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arqarwi 的頭像
    zarqarwi

    資本市場修道院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