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跟朋友討論市況,每個人多少可以對產業、技術分析或者籌碼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實際交易時,我以為最重要的自我調整的能力。舉例來說,在五月六月,這種上下震幅超過1%的交易日超過三分之二的市況,顯然需要找出一套方式讓自己存活。沒錯,從事後諸葛的角度,每一天的走勢似乎都提供無窮的獲利機會,「唉啊,早知道就去放空,唉啊,慢了一步,如果一早進場某某股,就鎖住漲停了,可惜啊;聽說某某某這次震盪賺大錢啊~~」。對於自己的獲利,我們必須要有合乎情理的期待,如果初學交易的人認為這種震盪都必須要賺個幾千幾萬是目標,就是陷自己於無窮的風險。
交易的前輩提醒,他們決定投資或投機某一檔股票之先一定先考慮風險,不讓交易傷害到他的資本,那些他所無法承擔或理解的市況不是她們願意接受的風險,不論漲再多、獲利有多麼誘人,都跟他們無關。可是一旦決定願意承擔的風險範圍,也就同時縮減獲利的可能性。有些人是依據產業來決定投資,有些人是根據技術型態來決定進場時機,你是依據什麼?
成交均量在一千百張以下的股票,除非是打算跟著主力一起佈局的個股,否則我通常不會考慮。那種盤中突然急拉的股票或者大盤也都會降低我作多的意願。因為在盤局的型態中,「急漲」對我的交易系統往往是放空或者獲利出場的賣訊。但是,當下的盤勢會讓任何人的感覺被挑逗,想跟隨著報價的跳動一起進場作多。因此,在開盤前,以及自己的投資(投機)規劃中,必須要先決定好自己要進場的訊號與型態是什麼。當盤勢在變化時,不論漲與跌,只要與自己預先設定的型態無關,都不是進場作多或者作空的時機。每一檔股票都可能有價格波動,但並不是每一次的波動我們都非參與交易不可。沒錯,是可能賺錢,但賺錢的概率與賠錢的風險是經過計算與規劃的嗎?這是需要捫心自問的功課。對於專業的交亦者,最重要的是風險管理,那些無法評估風險管理(無窮風險)的標的,根本連看都不需要看。
老經驗的玩家評估風險,業餘的散戶評估獲利潛能。交易前需要先規劃自己願意進場,以及非得出場的條件各自是什麼。遠離不熟悉的環境就是遠離禍源。預先想好就不會變成盲目跟隨市場聲音的那群人之一。進出有據,才不會成為旅鼠效應下的一員。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不吝按下推薦的button喔。

旅鼠效應(Arctic Hamster Effect 或 Lemmings Effect),泛指在團體中盲目跟隨的行為;在金融市場的投資人也常有這種現象,成群的盲目買進或賣出,這是股價激烈波動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