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常賠錢的投資人,換成其他領域的類比可以是「在開刀房時常把病人給葛屁的外科醫生」、「總是被三振出局棒球選手」、「在跑道撞壁習以為常的賽車手」,「目不識丁的國文老師」...etc。

市場上賠錢是常態,但其他領域如果發生以上提到的現象是反常。訓練有素的「醫生」、「棒球選手」、「賽車手」與「國文老師」不應該在自己專業的領域時常脫軌演出,但即便號稱財經專業訓練的投資者(操盤手、基金經理人)卻沒有辦法有雷同的把握度讓自己的表現勝出大盤。為什麼?

從知識上來分析,有兩種可能:
1.Theoretical knowledge:市場所要求的專業其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財經專業。尋常用來描述市場的語言其實並不恰當,因此分析的結果也無法支援實務上的需要。經濟數據是最可靠的資訊來源,但數據不等於市場。分析市場就是分析世界,資本市場並不獨立於世界以外。歷史、哲學都是解釋現象的靈感來源,實體社會的脈動牽連著資本市場。於是大量的閱讀是必然的要求。只靠著經濟數據詮釋市場是危險的。

2.practical knowlege:操作是個人化的產物,不同性格的操作者有各自適合的操作規範, 因此個人化的操作規範需無法透過類似公開說明書的方式取得,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與粹練才能找出適合自己性格與生活節奏的操作系統。但一般投資人買與賣的依據是在「系統」的門外,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今天可能依據基本面的訊號買進,明天可能依據技術面的訊號買進,後天可能聽到某雜誌或報導推薦的標的買進或賣出,買與賣背後並不是一套邏輯系統,而是當下的感覺,依據情緒在先分析在後,一個買賣的決定的完成起因於情感(內分泌的催化)的主導,而非理性分析後的盤算。因此在操作上毫無系統可言,如果不在一個系統的引導下決定買賣,買賣的行為就無法持續累積與分析,這種學習曲線是斷裂破碎的。舉例來說,今天聽到某一則消息讓操作者進場,他因此賺了錢,但明天同樣也是消息卻讓他賠錢,賺與賠都是聽消息,但卻無法分析導致賺賠的根本理由。或者原本依據某一種操作指標進場的投資人,在決定前卻又因為看了總體指標的數據改弦易轍,或者聽旁人的提醒修正了原本的想法,於是他所做的決定中摻雜了他自己也難以分析的素材,每一次都不一樣,自己可能都搞不清楚聽了哪些數據與消息,因此也無從累積學習經驗。

第一點,以個人的能力實在沒辦法獨自處理,龐大且複雜的數據需要分工合作,研究團隊會是優質操作的基礎。不僅財經數據,還需要有深刻的想像力與貼近社會脈動的心靈!(好玄啊!)
第二點,需要操作者有極高的自覺才有改善的可能。因此紀錄每一次的買與賣依據、書寫交易日誌是作自我分析與診療的必要工作。以我的理解,一百個投資人中大概不到一個人有寫交易日誌的習慣,其中,願意定期檢討交易過程的比例又更低了。

投資人賠錢是有理由的,倒楣、運氣不好不是理由,投資人不是靠天吃飯,景氣不佳也不是理由,只要市場有波動就有可能獲利,向上或向下的波動都是賺錢的機會。知識不足加上自律欠佳才是投資的大敵。

寫這篇是為了引以為戒。作自己努力與檢討的方向。

與有緣的看官共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