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有哪些資訊是可分析,又有哪些是不可分析?理論上,若能掌握可分析的元素,對於價格走勢的波動方向會有更高的把握。但我們在這邊遇到難題了:由於觀察的對象是動態的,當我們要將不斷變化的資訊匯入系統進行回饋計算,第一個要面對難題的是測不準原理的限制,計算出來的數據永遠跟不上實體的變動性。就算24小時不關機也沒辦法,不只是程式計算的問題,也是理論上也是實務上的限制。但是,一旦瞭解限制就是對現實的輪廓給予描述性定義;我可以不知道天有多高,但是當我們站上X山時,知道天比X山高。系統的邊界以外是什麼世界我不知道,但如果我夠努力,盡量將細節研究透測,那麼我對什麼可能是在系統外或邊界外,就有了想像的基礎。

為了知道某一份報紙的X報導是否為真,我不可能閱讀所有的報紙,同樣,為了讓地圖貼近真實,我不可能做出一個與現實一樣大的地圖;適時地切割資訊是 資訊分析工程的第一步,這是面對第一個問題的基本立場。上市上櫃約一千三百多檔股票,我要分析哪些資訊?哪些類股?哪些個股?成交量要分析到多細?KD、RSI、MACD...等技術指標要不要跟隨盤勢的變化加權?每月每季的營收變化要怎麼納入考慮?其他例行公布的總經指標要如何閱讀?信用交易與法人的買賣資訊要如何歸類?

這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依據操作習性與可資源做決定。永遠要提醒自己,眼前看到的並不是那一個真實(The One)的存在,總是經過層層扭曲後的呈現。

當我每天都做完例行的功課後,我才能夠知道我可能知道的是什麼,開盤後我也才能知道哪些變化是我原本不知道的。交易系統必須要快速統合事前分析與盤勢的變化。

舉例說明:X股已經被出貨,但價格波動卻仍舊向上發展,當我們確認該類股與盤勢並不支援這種波動現象時,可以進一步推測資金來源純屬市場游離買盤,於是,操作的動作是等待技術面給予訊號,在技術面尚未給予訊號前也不是什麼動作都不做,可以酌量進場試單貼近市場感受脈動,讓市場訊號不斷納入交易系統的回饋統計,若持續性的支持操作方向就加碼。反之離場或反手操作。做多也是,當觀察到特殊的買賣變化發生在某些型態的走勢時,也是入市的機會。

個人以為,市場永遠不清楚,也不用期待所謂的方向明確。每一天都適合進場,每一天也都不適合進場。關鍵在於研究預備還有....「起床的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