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一篇貼文是在三個月前寫的。現在讀起來一樣很有感覺。一來證明了當初的判斷更貼近真實,台股從七千五百點繼續往下跌了兩千點,二來也是一個反省自己如何反省的好CASE。「反省」可以是一個被朗朗上口道德訓誡,也可以指涉為批判理性;前者人云亦云,後者恆常地處於自我拆解的椎心刺骨,反省自己如何反省是一個更高難度的動作。 跌到目前的位置我們要如何看待?與三個月前一樣嗎?還是需要加入什麼新元素?

在金融市場中的獲利是虛假的,只有風險才是真實的。九次的獲利抵不上一次的失敗風控。控管風險的關鍵是知識力與執行力。把七千五百點甚至七千點當底部的投資人在上週或更早之前被扛出場,把六千點當底的投資人,從指數來看,目前仍處於受挫中。在趨勢向下的過程雖有一兩次往上的漣漪(反彈),但都如曇花一現,抵不過全球經濟衰敗的真實。

景氣如果真的要好轉,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個人以為各國政府不應該再有「下重藥」的動作、BDI指數必須要回穩、有更多長線投資人拿銀兩認同市場(如外資從新興市場撤退的動作需要減緩,甚至開始回補)。目前,融資的數據還無關緊要,他的意義在於看到數據的人給予的理解後的投資行動,對於整體籌碼結構面影響有限

未來比較令多方憂心的,我以會是流動不足帶來的衝擊!一種持續發生的流動風險,成交量萎縮,交易冷淡成常態。經濟蕭條看來是越來越明確的方向了!



--------- 0715 posted-----------------------------------
今天台股重挫,融資減少了51,39E,融資水位在2900.2E。想到了在六月二十七日寫的這篇文章,我認為這篇文章的解釋力還是有效。因為目前指數運動的方向是朝向基本面的數據靠攏,股市下跌是對惡化的經濟現實作真實的回應,今天的跌勢並不讓我意外,當然我也不認為目前是超跌,相反,我認為現在是新的起跌點。未來還有相當幅度的下探空間。

全球消費緊縮的現實不容小覷,當全世界都在努力對抗通膨時,偏偏台灣的馬政府積極擴大內需跟人民搶材火,當全世界都在努力保本珍惜自己的資源時,台灣的政府像散財童子似的不斷將自己的核心技術與已經貧瘠的資本向外揮灑,開放晶圓廠、開放投資上限,好像只要「開放XX與OO」就是經濟的活路與解藥,神經病!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這樣搞。最好笑的是開放中國觀光客能夠帶來幾百億利益的嘴砲,短短不到兩週就破功!對岸來才來了幾百個觀光客但台灣倒是去四千。

資金是無國界的。資本只會流向對他有利的方向,想封鎖都鎖不住。問題不在開放或不開放,而在於長遠的規劃。例如「產業升級」這種需要一個世代努力與勞心,我想政客大概鳥都不想鳥吧!既然政客對改善實質經濟面無心也無力,那就別怨嘆台股跌幅獨步世界。

※0623當天跌了263點,收在7548,成交量是1228E,當日融資減少了14.4E,融資水位在3380E左右。


--------------------------------
『融資大減=籌碼穩定』,這一個命題被許多投資人深信不疑,XXOO大師與股市名嘴也都表示贊同。於是我想先問自己,假設融資餘額在未來一週大減,應該怎麼看待這樣的數據,以及相關配套行動會是什麼?對這個命題的信與不信會導致兩種不同的行動。

融資減少若可以與籌碼穩定連接,就等於進場時機浮現。但值得進一步問的是,融資退場時誰要進場?公司?大戶?還是法人?答案是不曉得。雖然我們現在不曉得誰要以及誰會進場,但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推問,企業的投資價值是否浮現?國內外整體經濟環境是否有改善的跡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公司派的人買與靈通的投信法人有可能會先進場佈局,反之若融資大幅減少之後的現實條件並不允許企業發展,也見不到明確的遠景,試問:誰要來接手股票?

股市會大跌不是因為融資減肥不夠而跌,也不是因為融資過多而跌,而是因為總體面的元素出現大問題才讓融資額度顯得虛肥。「因與果」可千萬別顛倒推論。若總體經濟面與企業本身的基本問題仍舊存在,融資減肥與否就不這麼地與股價打底呈現密切的相關。

假設未來一週或兩週融資大減,請問你會覺得是理想的進場時機嗎?

ANS:我寧願被阿魯巴也不願意進場。市場上傳言融資多少多少就是打底?進場時機?籌碼乾淨?股價跌深?我以為,全部都該打個問號。或許,這種論述將會在未來吸引非融資戶進入無止盡的套房,也許一兩個月就會出現也說不定。

希望我說的是錯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