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的五月天悄悄推出改版。對後台最大的改變就是將系統自動化,讓資料庫與運算都在雲裡XD。開始上線兩年多來,我們的網站都是用半手動的方式提供服務。
手動?是的。因為原本的系統是離線版給專業投資人或法人的設計,並沒有打算將資料吐到網路上。但隱約感覺整個資訊脈動的演變越來越劇烈,轉眼間,突然身邊的人都開使用撲浪、臉書,手機的規格與功能也顯著的在變異中,強大的免費app如春筍般大量湧現,好像雨滴般慢慢打在臉上,社交應用服務的相關應用更像是猛烈的大雨從天而降,覺得全身都濕了。不論願意或不願意,這股浪潮將所有人都捲進去,我們已經身在其中,資訊以爆炸的產出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視野。
以往,能提供資訊已經是強者,現在,任何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提供訊息。強者除了提供資訊,還需要整合、消化資訊。用最精簡的型態呈現。單純的資訊產出已經不算是完整的服務,完整的服務還包括介面的人性,使用的便利性。
因為感受到時代在快速轉變,我們開始嘗試,將原本的系統轉型到網路上。起初從噗浪開始測試,提供我們自己產出的資料給噗友。檔案從暫存在plurk、flickr、自己的server,兩年多來經過許多的演變與修改。也從實際與使用者的互動中感覺到確實是有一股改變的脈動在進展的。底下這張圖,頗能表達我的感覺,這是我在http://www.baekdal.com/ 網站看到的一篇分析報導,提到在資訊消費市場上的模式轉變。
我感受到幾點差異:
1.user 與provider 間的界線已經模糊。使用者單向的需求站方的型態已經不復存在,互動功能的普及,讓站方可以隨時瞭解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也成為站方最好的宣傳媒介。
2.user不僅可以當宣傳(或反宣傳)的伙伴,也是部分的內容提供者。單向的由站方提供資訊是過去的作法。新的型態則是需要創造一種環境,讓使用者可以一起參與。
3.只有好的內容沒有用,還要夠快的傳輸媒介與友善包裝。user願意等候的耐心越來越低。評估使用體驗的尺度是以google, fb,twitte....這類網路大廠制訂的標準評估。不管站方的規模大小,被評估的量尺都是一樣的。
4.訊息管道多元化,因為好用的app太多了,讓多元傳遞的成本快速將低。
5.內容才是王道(contain is the king)是www興起時的一句老話, 但現在所謂的contain是嚴格的包含著format在裡面。如何呈現內容,這些包裝的元素也是內容的一部份,重要性不比過去所謂的內容低,甚至更重要。
回想起來。我很高興自己當初作的決定。在系統尚未建制,甚至還沒有合適的工程師配合的情況下就開始這個嘗試。這種感覺,就好像手中只有個半個輪子就要開始打造一台車,在一邊計畫的同時,或有更好的點子或資源改變時,就要放下原本設定的計畫,山不轉要路轉,此路不通就要另闢蹊徑。現在已經做好了一個輪子的喜悅感了。
網站採精簡風格的呈現。與前一個版本類似,輸入股票代碼或名稱就能查詢到資料圖檔。除此也新增了社交基本功能,對我們資料有興趣的人可以跟隨我們的粉絲頁、噗浪與推特。註冊系統也更改成可以用Facebook, twitter,yahoo與gmail 帳號登入。設計的邏輯是為了使用者的方便性,資料隨時可以方便帶走。
新版上線後可以多出一點時間,希望部落格寫文可以繼續恢復。
- May 18 Wed 2011 20:56
網站更新有感
close
http://www.zarqarwi.co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