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朋友約我到遠企去聽某一家外商投資機構辦的講座,主題我有點忘了,好像是「2008年如何管理你的財富?」,大意是這樣。會場的設備不賴,相當高檔,有四五位穿著筆挺的服務人員忙著傳遞精美資料(投影的outline、上一期Money+雜誌、公司Folder與問卷),當然也貼心的替每一位參與者準備礦泉水。對了!與會者還必須出示邀請函才能進場。
我參加的目的是想知道究竟這一行是如何作行銷、怎麼集資?當然也很想聽聽他們對未來這一季與下半年的看法。簡單整理一下講座內容與他們對接下來這一季的投資觀點。
1.投資人常犯的錯誤:沒有耐性(講的是投資期間不夠長)、錯誤停損(辦理基金停止扣繳)、鴕鳥心態(不去管基金的表現)、風險管理不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2.未來最有潛力的地方:新興市場的亞洲區
3.進場時機:現在(四五月),因為年底前會有一波行情。
4.投資模式:強烈推薦定期定額。
為什麼?沒講!反正以上是理所當然的結論。
-----------
講演者的口才與儀表都是上選,實在很不賴,沒什麼硬梆梆的數據,兩小時的講說中不時穿插著有趣的小案例與笑話,讓這種下午場的演講仍舊維持聽眾一定清醒度,實在不簡單。但是,若問這樣的演講實際上能對投資的知識有什麼幫助,zarqarwi個人是存疑的。
首先,「定期定額」的投資要成功需要有個大前提,那就是投資的標的必須是穩定的長線多頭走勢,假若某一檔投資標的的走勢是空頭走勢,實踐定期定額越久賠的越多。對這個質疑的解套,演講者提出不要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分散法作為風險的控管,股票與債券要有一定的比例作調配,不要將投資標的單一化,這個說法對一般沒有時間管理資產與的投資人是合理的。但分散化要到什麼樣的程度?假設分散到ABCD四個標的,除非這四個標的在我們的判斷中都具備等價的投資價值,否則若A比BCD優質,我為什麼還要將資金分散到BCD上?誠然,對每一種標的的投資價值給予客觀且專業的分析是無止境的努力。這個分散的界線該如何拿捏?講演者並沒在講說中給予說明,但他提到了另一個資產配置的概念【「核心投資VS衛星投資」VS『保守型、穩健型、積極型』】。他的意思是說,對每一種投資的分配不僅考慮投資的標的物,也要反求諸己,看看自己目前的狀態(性格與口袋的深度),簡單說「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願意承擔高風險的人有機會得到大的獲益,講演者以石油與黃金近期的走勢為例。確實,這兩項商品可能讓投資人大賺或大賠。
講起來似乎也很有道理,但隱約間我嗅到一股「將投資風險轉嫁給投資人的味道」。別人將錢交給你不就是希望透過你們的專業去控制風險嗎?為什麼還將風險控管Feed Back給投資人?如果一般投資人可以這麼能幹地去分析趨勢、作風控,那何必要基金經理人?基金商品零廊滿目,上千檔標的物可以選擇,這麼多選擇的標的要如何分析呢?換成是我,我該如何選擇?這個問題,我還需要多一點時間想想,不過呢!看到這些所謂專業的投資機構,在他們的商品說明書中都有一兩行非常小的字體條列以下的公告:
銷售之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註1)
既然不保證,為什麼還這麼能嗆聲招攬客戶?!
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是這樣的。我以為這個問題不僅是經濟面的層次,「現代人該如何生活?」的這類問題有諸多種回應,其中最具份量的恐怕是「信任專家」,我們信任專家,生病找醫師、吃好料找廚師、感情困惑時命理師(牧師?)、理髮找美容師、打官司找律師、親人臨終找殯葬師,買股票當然是聽分析師嘍,在人生命史(生、老、病、死)的每個階段都有專家可以代理與提供建議。信任專家不僅是生活的需要也成為一種信念,從這衍伸出「需要等同於信念」,專家的意見不僅是協助生活的工具,不知不覺間演變成生活的必須,進而等同於生活的形式。因此在經濟生活的這個領域,我們信任大大小小的專家給我們的忠告,例如退休前該預備多少現金才足夠退休生活,子女的教育經費應該預備多少?該如何規劃理財?
那天下午場的演講來了四百多人。在我看來,這四百多人代表對這種經濟論述的習慣與信任,我想說的是,這只是各種思考架構的一種可能,並不是絕對的方式。2003年高盛集團在市掀起一股「金磚四國」的流行用語,現在又發明一個新的用法「金鑽11國」;統稱N-11(Next Eleven),據說又是高盛的代表作(準備讓市場對這個新詞彙再夯一次?)。有多少投資人因「金磚四國」這個概念獲利我不曉得,但從社會學分析ABC,每一種領域的論述主導者幾乎都是贏家(註2)。
投資不僅是表現上的投資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流行,當辦公室同事都有「定期定額」的投資,你/妳不會想跟進嗎?反正每個月就是扣一筆三千五千,當大家的基金都在去年次級房貸跌摔跤,妳/你不也只能跟著同事幹兩聲,也是默默接受不是嗎?反正、據說、好像.....還有人比我更慘,若大家都一起悽慘落魄時自己也就不會覺得格外悲哀了。因此就算超時工作也默默接受,反正大家都一樣,打卡只是形式加班是應該,關於經濟的論述的方向與形式不是那麼重要了(其實,也沒心思去理會)。
流行就是一種趨勢。這個趨勢越明確、越強,基金經理人的老闆是最快活的人嘍。全世界都想賺錢,但錢從哪裡來?套句沙祖康的名言「誰理你啊?」另外再加上這一句「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以上與法有據、依法辦理。你能奈他何??
註1:發明這段文字的人應該很爽吧。
註2:二○○七是高盛集團的豐收年,不但從次貸風暴中全身而退,還能大賺一筆。但樹大招風......
- Apr 08 Tue 2008 16:12
參加投資講座有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