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篇舊貼文。平常我是不看報紙的,大約在六月,某天跟朋友在在外頭喝咖啡,碰巧看到沙發上看到經濟日報的焦點版面上的短文,他的標題是「產業知識豐富 分析師的王道」。摘要部分段落

投資機構人而言,他們從一個分析師身上最需要得到的就是「產業知識」,第二是「負責任的態度」,第三是「對當地市場熟悉度」,此外投資人雜誌還列出14個外資分析師的能力,依序為:「管理能力」、「選股能力」、「喊股票時機」、「選股時是否獨立」、「報告詳細情形」、「報告多寡」、「溝通能力」、「財務模型」、「特別服務」、「獲利預估」、「行銷能力」。

其實以上有點囉唆的條例可以簡單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專業知識」、第二類是「人格特質」、第三類是「執行能力」。這三項是從事任何領域的專業人士都需要具備 的素養。有哪一個領域不是以這三項標準來衡量在職人士呢?醫師、律師、殯葬師、老師、牧師、理容師,這些「師」字輩都有所屬的專業訓練機構從事養成教 育,有相關的證照制度!

最近有個親人過世,因為我不是直系親屬因此對治喪的細節不便過問,換成我來處理,我一定會找個「專業、負責、服務 佳」的禮儀師幫忙處理親人後事,我絕對不會找那種會把"楚留香主題曲"拿來作哀樂禮儀公司,神經病才不曉得獨行不必相送!所以經濟日報引述 IImagzine 的這一則報導,有寫等於沒寫,他的功能僅能算是作為填充版面的東西。

我並不是要一昧地否定引述的IIMagzine報導,一個優秀的分析師該具備怎麼樣的條件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只是我覺得經濟日報這篇短文並沒有把問題闡述清楚,例如豐富的產業知識該如何界定?是擁有MAPHD學位嗎?在分工細緻化、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專精一門產業談何容易,撇開資訊不對稱性,在大家可以取得同樣資料的前替下,為什麼A分析師能比B分析師勝出?如果能夠提煉出兩者差別的因素,不就能夠複製成功經驗了嗎?縱然無法如法炮製,至少可以將這些「因素」作為選才標準。

問題我想了好久,目前傾向認定這是不可能被條列化的,一個優秀的分析師除了需要具備產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創造知識,對複雜世界具備抽絲剝繭的能 力,並且找出不同領域間的可能關連,這種創造知識的能力是源自於個人的內在能力、是一種原創性、想像力就是這種內在能力。產業知識是思考的基礎,原創力與想像力才 是讓人具備洞見的催化劑。這才是分析師的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rqar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